2005新年頭一日,幣市盤整依舊,看不出“新”景象,也感受不到“新”起色。雖然這并不意味2005幣市開了一個暗淡的頭,但面對如此盤局,每一個參與者都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激發出幣市如火的熱情?
相比之下,2004新郵預訂者是眉飛色舞的,這包括兩個方面:其一,2004年票由于有“鄧小平”、“雞血石印”(均為單一版式的小版)在其中墊底,全年郵票市價接近面值,這是新郵預訂10余年來,首次出現的新局面;其二,鼓勵新郵預訂戶的“甲申猴”贈送版,市價在18元左右,新郵預訂年回報率終于在15%以上。更讓他們高興的是,2005新郵只有一種版式,無論市場如何高炒,都與集郵者利益相關(含有3元高值的“西氣東輸”期貨價已高出面值)。集郵者參與新郵預訂的積極性被調動,不少集郵公司的預訂數,較上年有明顯增加。2005新郵前景,可以樂觀預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郵票發行政策面向集郵大眾的調整,可不可以借來為金銀幣發售一用?
其實金銀幣市場發展到2005年,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和規模,至少有三個非常成熟的參與群體:以收藏以欣賞以研究為目的的純文化群體;以獲取經濟回報為目的的投資(兼收藏)群體;完全為公關所用的禮品消費群體。按三種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目的,金銀幣發售能否有三種不同的模式?
以收藏以欣賞以研究為目的的純文化群體,是金銀幣發售最根本的基礎,也是金銀幣發售能延續不斷并發展壯大的最堅實基礎。他們就是郵票發行中的“新郵預訂戶”。取悅于他們,就是取悅于市場,關注他們的利益,也就是關注市場的未來。對于這一部分需求群體,應采取微利、無利、甚至返利的模式(事實上并不可能)。其實金幣總公司一直在努力,他們期望通過中國銀行眾多營業網點,面向廣大集幣愛好者進行柜臺直銷。但單一走營業網點,不如與各地的錢幣學會結合,通過會員途徑,走部分現金預訂的模式,并適當讓利,供應價格,應低于至少不高于總公司的“建議零售價格”。其作用,一是擴大金銀幣的宣傳面,二是發展金銀幣收藏隊伍。
以獲取經濟回報為目的的投資群體,盡管其中也兼有收藏目的,但他們的行為,已經從純文化意義,轉換為純經濟意義。對于這一部分群體,金銀幣發售應采取“疏”與“導”結合的方式。所謂“疏”,就是活躍金銀幣二級市場,讓他們參與其中,有如魚得水之自由,并樂意將此行為進行到底;所謂“導”,就是加強金銀幣收藏文化意義的引導。讓他們善于參與,樂于參與,甘于參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金銀幣市場放得開搞得活,才會吸引更多的參與者。金銀幣文化平臺搭建得好,更讓參與者才留得住,留得久。
相比其它門類的收藏,金銀幣禮品市場的需求更旺,規模更大,消費群體也更固定。但金銀幣禮品市場“禮”的氛圍,并不十分濃烈。而郵票市場,僅中國集郵總公司推出的2004年冊,就有中檔年冊(145元)、精裝年冊(185元)、禮品年冊(230元)、小版年冊(320元)、形象年冊(120元)、方連年冊(490元)、印刷年鑒冊(220元)、活頁年冊(430元),以及售價950元的2004年中國郵票大全冊等,名目繁多,眼花繚亂。如果加上地方制作的品種,總數應在百款以上。禮品消費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公關,而公關,可能更看重外在的東西(包裝)。金銀幣禮品通過外包裝增加附加值,無可厚非,也是金銀幣發售的一種模式。
金銀幣發售是一本永遠翻不完的書,因社會環境,因流行時尚,因時代背景,隨時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正因為如此,金銀幣發售也始終要保持一個清晰的思路,穩中求變,以拓展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