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著作權屬作者、《金幣資訊》報和“中國集幣在線”!如需引用,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金幣資訊》及“中國集幣在線”字樣,謝謝合作!
2004年,幾次有關錢幣文化的研討,都被市場寄予厚望,認為是能推動行情揚升的潤滑劑。但十分可惜,雖然每次會前風風火火,相關報刊網絡也大張旗鼓宣傳,但會開過,人散盡,就不溫不火,不了了之。參與者期望的文化能引起的火爆,始終看不到蹤影。不得已,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乙酉雞年——文化,能否為我們打造出理想中的幣市?
越來越感覺文化所承受的壓力實在是太重了。曾經質疑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這之中,文化是什么?只是一種工具,想喊就喊,想用就用,扮演的完全是龍套角色。文化的厚重如果能滲透到經濟之中,自然能帶動經濟超常速騰飛,但這里說的是“滲透”,不是簡簡單單的表面文章。金銀幣收藏從純經濟向文化過渡,是提升金銀幣收藏品位的必然途徑,也是拓寬金銀幣發行空間的有力保證。相關方面以前不重視或者說有所忽略,是戰略性失誤。現在改變思路,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是值得肯定的良好開端。但打造金銀幣收藏文化是一項長期工作,指望一兩次錢幣文化研討會就能帶動行情,不現實也不合情理。文化根本沒有如此之大的能耐。
文化是厚重的,文化是久遠的。我們說文化積淀,就是指文化經年累月的堆積與豐富。新中國金銀幣發行只有短短20余年歷史,由此而生的金銀幣收藏,相比其它收藏門類,如瓷器,如玉器、如古錢幣,如古字畫等,只能為九牛一毛。既缺乏有理論深度的資深學者、有研究高度的學術專著,也缺少相關專業委員會和大眾普及型的專業報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更要在“文化”上做文章。如何做?兩個字,滲透。與金銀幣一墻之隔的郵票收藏,在中國也不過百余年時間,但相比之下,不僅鋪得開,也做得大,做得透。除專業性報刊外,從地方到省到國家,還不斷舉辦各種不同專題的郵展,其中勝出者,還出擊到州際郵展和世界郵展沖刺獎牌。一年一度的全國佳郵評選,也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前些年新郵預訂年年虧損,但預訂者仍癡心不變,為什么?集郵文化已深深滲透,實在是難以割舍!金銀幣文化如何打造,這是一面鏡子。
前期至少有一種觀點是偏駁的,認為金銀幣題材等同于金銀幣文化。順著這個思路延伸,只要每年有幾款更為集藏者接受的題材推出,就等于打造了金銀幣文化。也正是這種觀點的誤導,發行方始終認為在金銀幣文化上下了工夫。不可否認,金銀幣制作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且是金銀幣文化的主導部分。從金銀幣成品折射出的各類信息,研究金銀幣制作年代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看制作年代工藝水平、工藝制作追求方向以及制作者審美眼光等,是金銀幣文化的追求方向。但這個過程,是發行方與集藏方雙方面的事,需要共同攜手完成。如果單一將金銀幣題材與文化等同,就是將兩者強行分開,也就是將金銀幣文化簡單化、概念化、圖解化。而現在的金銀幣文化,恰恰停留在這種低層次的水平上。
金銀幣收藏類似金字塔,往上有資深的金銀幣研究者,居中是金銀幣收藏骨干力量,而最下面,是數量不斷擴大的普通集藏者。由這三個不同收藏層面共同打造的金銀幣文化,嚴格意義上,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氛圍,它能如滾雪球般推動金銀幣收藏隊伍的發展。
2005:文化能否打造幣市?通過以上分析,答案應該十分清楚。不可樂觀,也不必悲觀。如果實實在在以文化的方向去努力,盡管三五年內體現不出什么具體效果,但其影響,絕對是深遠的,并且最終會為金銀幣收藏打開更廣闊的天地。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1-2 13:09:49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