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
能夠成為祝福的,就是我們需要的,
能夠祝福的,都是最誠摯的,
在摯愛的圣誕節,
集幣在線深深地祝福您!
[flash=360,300]http://free.33china.com/home/ylmb/swf/zqpp.swf[/flash]
========================
[color=#DC143C]12月25日 歡度圣誕節[/color]
[flash=500,350]http://www.freewebs.com/eshu188/rili.swf[/flash]
========================
雨露說:
我們在這恭候您大駕光臨!
讓我們一起度過這美好幸福的圣誕夜
========================
雨露說: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
祝大家事事都順心,事事都如意!
[img]http://bbs.qqchina.net/pic/guajian/54.gif[/img][img]http://bbs.qqchina.net/pic/guajian/102.gif[/img]
========================
高高興興說:
[img]http://www.meitu100.com/wangzhi/tuku/xiezhen3/shengdantuku/8.jpg[/img]
========================
高高興興說:
[img]http://www.meitu100.com/wangzhi/tuku/xiezhen3/shengdantuku/13.jpg[/img]
========================
晨芳居士說:
朋友們圣誕節快樂!
[flash=550,400]http://www.ccbczpx.com/flash/merry.swf[/flash]
========================
晨芳居士說: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青州</I>在2004-12-24 20:13:00的發言:</B><BR>[flash=500,350]http://www.flash8.net/bbs/UploadFile/2004-12/20041215223525313.swf[/flash]</DIV>
========================
晨芳居士說:
中國金幣網特約專家文章:
[img]http://www.chinagoldcoin.net/shidian/2004-12-22/tu.jpg[/img]
金銀紀念幣是開創當代錢幣文化的主要載體
金銀紀念幣是開創當代錢幣文化的主要載體,我認為可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其一是金銀紀念幣在當代錢幣中的位置;其二是金銀紀念幣的定位分析;其三是金銀紀念幣的創新創高的主要途徑;其四是錢幣文化和市場的關系。其中“金銀紀念幣在當代錢幣中的位置”是我要論述的重點。
一、金銀紀念幣在當代錢幣中的位置
從文化角度分析,當代錢幣應該包括幣和章。幣的主要職能是滿足市場流通、市場交易的需要。貨幣共分為三大類:普通流通幣、流通紀念幣(含流通紀念鈔)和貴金屬紀念幣。
普通流通幣是當代貨幣的主體,具有生產量大、發行量大的特點,根據市場流通的需要制定發行量。流通紀念幣、流通紀念鈔從理論上講是可以與普通流通幣進行等值交換的,也是可以參與流通的。但實際上因其發行量比較少,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所以從現實情況看,流通紀念幣在流通中逐步沉淀。
金銀紀念幣是國家法定貨幣,但是它的面值和實際的價值是脫鉤的,所以金銀紀念幣是不能參與流通的。從文化意義上,國內造幣廠生產的紀念章與幣是孿生兄弟:紀念章不能實現貨幣職能,只能當作藝術品進行收藏;金銀紀念幣的特定位置則是幣,但并不參與流通和使用。依此分析,我個人認為金銀紀念幣是處于流通幣與章之間的特殊地位的貨幣。這并不是說金銀紀念幣只適于收藏,從理論上講它是法定貨幣,但因其不參與流通,由此可以認為,金銀紀念幣在錢幣中處于中間位置。以上為個人淺見,還有待于學術界的進一步論證。
二、金銀紀念幣的定位
現在有一種觀點,將貨幣稱為“社會的名片”,其主要是指普通流通幣。普通流通幣流通范圍最為廣泛,它的主要職責是完成貨幣職能,滿足流通需要,是大批量生產和發行的,其文化含量是當代社會綜合水平的真實反映,從錢幣文化的意義上符合其“社會名片”的稱謂。因此,普通流通幣的主要任務不是開創錢幣文化,而是一種成熟文化的體現,它不能成為先進錢幣文化的代表。
關于紀念章我已通過先前出版的專著進行過論述。設計方面,紀念章(國家造幣廠生產,非普通紀念章)的設計人員思想比較活躍,不拘泥于形式,能充分反映出設計人員的個性和特點;雕刻方面,紀念章一般規格較大,從平面到立體能真實地反映現代雕刻技術;工藝方面,紀念章的發行量少,與流通貨幣相比,在造幣廠制作時可以充當先進工藝的“試金石”,偶有工藝失誤也不會影響大局。因此,我認為紀念章是當代錢幣文化的開拓者和先驅,在紀念章上試驗成功的一些先進生產工藝,可以逐步運用到貴金屬紀念幣的生產中去。但紀念章的非幣屬性使其永遠無法取代幣,從收藏的角度來說,紀念章與幣不屬于同一范疇,二者無可比性。
綜上所述,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的載體非貴金屬紀念幣莫屬。首先貴金屬紀念幣是國家法定貨幣;其次,其鑄造材質為貴金屬,是稀有礦物,本身具有內在價值;再者其作為紀念幣即為高品質、高品味的貨幣,國家設有專業機構對其進行全面審核,每年發行量實行總量控制的原則,與流通貨幣的發行量比較更能體現貴乎稀有。不僅收藏界對其青睞,管理部門也高度重視。人民銀行專門成立中國金幣總公司負責貴金屬紀念幣的管理和發行工作,充分體現了政府的重視程度。
三、金銀紀念幣創新、創高的主要途徑
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首先應該立足于本土,再放眼世界;要立足當代,通觀歷史,使二者有機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把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現代化的生產技術進行相互融合。
需要強調的是,始終要堅持本土文化,任何一種失去自我特點的文化都不能稱其為先進的文化。金銀紀念幣如需有所創新和開拓,首先要堅持自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使二者相輔相成。以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紀念幣為例,設計稿選自西藏同胞傳統的吉祥圖案,充分展現了西藏人民的民族特色。并通過先進的生產工藝以紀念幣的形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完成了以金銀紀念幣為文化載體的光榮使命。
承上所述,必須要堅持民族特征、傳統文化,這一點相當重要。最近國際上大力提倡保護所謂的無形文化,例如中國現存的較為著名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昆曲和古琴。伴隨歲月的洗禮,許多無形文化已悄然流失了。
從錢幣學上考證,古代錢幣實物展現的是有形文化,而歷代所積累的多種制作工藝則稱為一種無形文化。結合我今天發言的話題——“如何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我認為,繼承傳統文化、弘揚無形文化是開創先進錢幣文化的基石。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對歷代錢幣的制作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取其精華,使之與現代的生產工藝融為一體,從而為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鋪平道路。與此同時,也要解放思想、敢于實踐,對于無先例的新工藝要勇于嘗試。例如高浮雕工藝,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又例如紀念幣規格的逐步齊全,熊貓銀幣因采用了“無邊工藝”而榮獲世界硬幣大獎,等等。此外,開創先進的錢幣文化,切忌貪多急進,力求每年研發一、兩個精品,在政策性一般的項目上尋找突破口,并虛心聽取評審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使整個行業的制作工藝水平穩步提高。在設計工作上,主管領導須以身作則,開拓思想,開闊視野,力爭年年有突破,年年有收獲。
四、錢幣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錢幣文化包括錢幣自身的文化和由錢幣引申的各種文化。在其引申的各種文化中既有錢幣文化的宣傳,又有錢幣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即錢幣文化的外延。錢幣文化與錢幣市場是相輔相成的魚水情懷,弘揚錢幣文化所需要的外部環境之一即為錢幣市場。金銀紀念幣本身所具備的高雅氣質要求錢幣市場的經營者亦必須具備同樣的氣質,二者共同營造錢幣市場的文化氛圍。錢幣市場經營者忌急功近利,應目光長遠,這樣才會擁有長久而繁榮的市場。經營者應培養“儒商”氣質,這種氣質是商場成功人士的基本氣質,“一夜暴富論”是不足取的。
最后,經商之道,信譽為先,誠信文化是經商者的必修課。只有誠信服務,講究錢德,方能取信于民,民也方能還財富于經營者。錢幣市場的繁榮昌盛,將為錢幣經營者們打開“勝利之門”。
戴志強簡介:
戴志強,1944年出生,研究員。1966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現任中國錢幣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國家流通文物專家組成員,國際博物館委員會委員,國際錢幣銀行博物館委員會理事、亞洲地區主席,國際錢幣學委員會委員。
(中國金幣網www.chinagoldcoin.net)
========================
晨芳居士說:
“幣王”價值3200元
第三套人民幣一角紙幣價不同
第三套人民幣一角紙幣的發行一直被視為“傳奇”———在前后十幾年的時間里,共發行了三種不同版別,呈現出了九種不同形態。如今,這些一角紙幣已經退出流通領域多年,其在收藏市場卻身價倍增。其中,“背綠一角券”、“紅一角”被稱為“幣王”,1962年空心五星水印“背綠一角”目前市價高達3200多元! 1962年4月20日,我國發行了一張棗紅色1960年版一角紙幣,它的發行標志著我國第三套人民幣的問世。因為它券面、背面通體以棗紅色為主,故常被稱之為“紅一角”。
幣王:“紅一角”和“背綠一角”
“紅一角”是我國獨立自主設計印刷的首批貨幣,但是,它流通的時間卻只有9年時間,錢幣專家說,這和“紅一角”的主圖設計有關。當時設計者為了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中心思想,便描寫了幾位教師帶領廣大學生參加勞動的場面。但是,畫面中人們走的方向卻有左右之分,這在當時被視為是“不妥當”。中國人民銀行很快就決定重新發行另一個版別的“一角券”。“紅一角”于是從1971年11月20日起,實行只收不付的方式而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重新設計的1962年版一角紙幣背面圖案有了巨大的變化:其背圖由原來棗紅色圖案換成了墨綠色菊花圖案,看上去活像一只展翅的蝴蝶,故有人稱之為“背綠券”或“蝴蝶券”。“背綠一角券”為三羅馬冠字,七位流水編號,共有水印和無水印二種版別。
不同版別價差將近八百倍
該幣于1966年1月10日發行,因為其背面顏色與同時流通的二角紙幣相近,容易引起混淆。發行僅一年,人民銀行就決定將背綠券收回,并于1967年12月15日又發行背面顏色為醬紫、桔黃色的壹角券。由此,“背綠一角”成為了第三套人民幣中發行量最少、發行時間最短、存世量最少的壹角紙幣。
據了解,這兩枚幣王從未使用過的“挺版”極少,尤其是“綠一角”,發行時間僅一年多,在有些偏遠地區還未面世,在其它地區就開始回收了。同時,由于印制“綠一角”時印鈔紙的不同,出現了有五角星水印和無水印兩種版別,其中帶五角星水印的發行量有限,因此這些特殊背景的一角券便自然地成為了一角紙幣中最為珍稀的紙幣。目前市場價格最高的便是這張1962年版“三羅馬紅色號平版背綠空心五星水印”一角券,價值在3200元左右。
一角券由不同的廠家印刷,印制技術和方法存在著差異,故第三套人民幣的一角券出現了若干衍生品種。這些一角紙幣的衍生品種較為常見,價值也較低。區分它們最主要從有無水印、羅馬文字的顏色、是否為防偽油墨等方面進行判斷。
總的來說,在這多達九種版別的一角紙幣當中,以1960年版的“紅一角”和1962年空心五星水印“背綠一角”及1962年版不帶水印“背綠一角”最具收藏和投資價值。
9個不同版別及其市價
①1960年版三羅馬紅號“干部參加勞動”棗紅色(“紅一角”):750元
②1962年版三羅馬紅號“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平版背綠:530元
③1962年版三羅馬紅號“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平版背綠空心五星水印:3200元
④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三羅馬紅號凸版:20元
⑤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三羅馬紅號空心五星水印:10元
⑥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兩羅馬紅號平版:5元
⑦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三羅馬紅號平版:4元
⑧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兩羅馬藍號平版:4元
⑨1962年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三羅馬藍號平版:4元
(《廣州日報 》周菁)
========================
晨芳居士說:
東北流通券
流通券是舊時由地方銀行或行政機構發行的紙幣,只能在某一地區流通。東北流通券在解放戰爭期間的產生和流通,記載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為中國貨幣史和戰爭史的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史料。東北流通券,不但幣種繁雜,且帶有戰爭的火藥味。1945年至1948年,東北流通券多達八九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種。
紅軍券
這是1945年蘇聯紅軍進駐中國東北后,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由蘇聯紅軍司令部在中國東北發行的軍用貨幣。蘇聯紅軍于當年8月初進駐中國東北,并向日本宣戰。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紅軍駐守在東北,成為中國人民尊敬和信賴的老大哥。為了支付軍需,蘇聯紅軍司令部發行了紅軍券,在東北市場流通。紅軍券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和當時的偽滿國幣等值流通。中蘇兩國政府協議,紅軍券在1948年4月1日前撤回蘇聯國內,流通在東北百姓中的紅軍券由中國政府負責兌換。1948年初,由于國民黨偽造了大批的紅軍券,混入市場,使部分紅軍券損失在群眾手中。但是,這段暫短的歷史卻給中國人民留下永久的回憶。一直到解放后,全國人民仍在歌唱著蘇聯老大哥援中抗日的友好之情。
東北九省流通券
這是國民黨政府為了和中國共產黨分庭抗禮,摘取抗日勝利果實,補充國民黨部隊的軍需,在中國東北發行的紙幣。從1946年至1948年,3年內戰,國民黨政府發行了3年東北九省流通券,群眾稱其為蔣幣。剛開始發行的券種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百元。后來,因戰爭延續,物資奇缺,國民黨戰敗,東北九省流通券越來越貶值,發行的面值也越來越大,最大票面有十萬元。因此,東北人民也不愿使用東北九省流通券,老百姓十分痛恨蔣幣。在此期間,共產黨不斷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東北各省銀行逐漸建立。為抵制偽幣,各省也相繼發行了流通券,如吉林券、吉東券,并把這種流通券稱為革命券。至此,整個東北各種貨幣混雜流通。
東北地方流通券
1946年初,黨中央、東北局鑒于東北解放區尚未連成一片的形勢,為了更有利支援解放戰爭,恢復國民經濟,整頓金融秩序,提出分區發行貨幣的政策。
同年3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在撫順市召開第一次東北財經后勤會議決定,東北地區由東北銀行發行東北地方流通券,通行全境。券種有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萬元,七種。由于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斗爭的最后勝利,東北地方流通券在東北呈穩定勢態,一直使用到建國后的1950年。
1950年4月,為了統一全國貨幣,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東北地區發行各省通用的人民幣,以兌換回收東北地方流通券,從而統一了全國的貨幣流通。
(金融時報 宋國良 賀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