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金幣網》發表了李鐵生教授在宏揚金幣文化座談會上的發言,題為《從金銀幣的分類看金銀幣的收藏》。李教授是我敬重的錢幣專家,他一心治學、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交相問難,如切如磋”,可能由于認識角度的不同,也可能由于認識深度的不同,我對李教授的發言存有不同的看法。在開會期間,已有許多會議代表對他的發言表示了不同意見,因沒有安排討論,所以沒有作進一步的探討。今天,《中國金幣網》全文刊登了李教授的發言,作為一名金銀幣集藏者和研究者,我認為本著“修辭立其誠”的學術原則,寫一篇商榷文章是很有必要的,它對于我們全面、準確地認識現代金銀幣、金銀幣市場、金幣事業,對于我們正確把握金幣事業的發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李教授在發言第一部分將貨幣劃分為流通幣、收藏幣、投資幣,這種分類方法是不準確的。貨幣分類可以按材質分為紙幣和金屬幣(習慣稱為硬幣),也可以按是否可以流通分為流通幣和非流通幣,在這個大類劃分下,再進行細分。我們知道,在當前貨幣體系中,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如我國限量發行的流通紀念幣,它是收藏幣,但它并不溢價發行,也可以與現行人民幣等值流通;投資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如西方國家發行的早期投資金幣由于存世量減少也轉入收藏領域,成為收藏幣;至于我國熊貓金幣是否是投資幣,還有待探討,由于我國至今尚未對居民完全開放黃金市場,熊貓金幣的發行機制尚未與國際接軌,目前熊貓金幣的定位仍然模糊。
李教授在發言第一部分還談到:“按照國外的經驗,收藏幣是緩慢增值的,它的升值取決于藏品市場的自然消耗,而不是通過大炒大賣。”李教授這一段按照國外經驗進行的收藏幣升值規律的的解釋是正確的,但李教授卻忽略了國外關于收藏幣的其他重要經驗,那就是:一、溢價較低(基本上控制在按照成本價格升水30%左右);二、直銷為主(發售機構或其委托機構直接面向終端客戶)。而我國呢?以《鄧小平百年誕辰》金銀幣為例,1/2盎司金幣零售指導價3400元,溢價幅度80%;1盎司銀幣零售指導價280元,溢價幅度300%。盡管如此,廣大集藏愛好者(終端客戶)仍然沒有渠道通過發售機構的當地分支機構或特約經銷商購買。此外,由于我國金銀幣發售體制的原因,大量的金銀幣不能按照國外經驗進入終端客戶手中,而是由發售機構的分支機構或特約經銷商賣到大戶手中,如發行量10萬枚的銀幣,一個大戶就能持有超過5萬枚,發行量8000枚的金幣,一個大戶就能持有超過5000枚。李教授所說的炒家正是利用了這樣一個有缺陷的發售體制進行炒作,初期的炒作是成功的,但隨著發行金銀幣數量的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集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開始離開這個缺乏公開公正的市場,炒家也被套了。因此,李教授所說的“按照國外的經驗,收藏幣是緩慢增值的”規律,已被我國現有的金銀幣發售體制所嚴重扭曲,如我國大量早期金幣都停留在金價水平,而大部分新品在現有的金銀幣發售體制的背景下,則出現批量賣出、波段放貨、反復炒作等投機現象。因此,對于國外經驗的借鑒應當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李教授在最后談到:“我最后要奉勸我們的市場參與者,要想從金銀幣中受益,首先要了解金銀幣,熱愛金銀幣。愛幣的人多了,愛錢的人少了,我們的事業也就有希望了。”因我不是職業投資者,對于金銀幣更多的是愛好和研究,不屬于李教授所說的那種愛錢之人。因此,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補充一點,愛幣和愛錢并不矛盾,財富也是一種文化。現代金銀幣的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文化載體、藝術收藏品、投資品的統一體,也正因為如此,金幣文化才更加豐富多彩,象李教授講的收藏海貝、收藏玩具火車也是一種收藏活動,但它沒有形成海貝文化、玩具火車文化,也正是因為從總體上看這些收藏品的內涵相對于金銀幣顯得單調。寫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有一句著名的話:“人們必須先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然后才能從事宗教、哲學、藝術等上層建筑的活動。”這句話是對唯物史觀最生動的解釋,用以指導金銀幣的收藏和投資也具有指導意義。如果一個收藏品或投資品市場是缺乏公正的,是存在嚴重制度缺陷的,讓收藏者和投資者都經受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的,那誰也不會愛這個市場,不會愛這個收藏品,不論它是怎樣的精美。
我在餐桌上也聽到李教授說到出版冷門錢幣專著的困難,并希望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我還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會議代表能夠住在那么高檔的酒店住宿開會暢談文化,京外代表還能報銷一張機票等等,這如果沒有這幾年金銀幣市場的大發展是難以想象的,而我們又知道,這幾年金銀幣市場包括金幣事業的快速發展是肇端于2001年開始的彩色金幣投資行情,以后金銀幣市場和金幣事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市場環境的改善,依靠市場規模的擴大,依靠集藏和投資群體的壯大。我在座談會上說:“我們是共產黨員,是唯物主義者,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市場經濟就是逐利經濟,我們不怕逐利,而要創造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進行逐利,在法制規范的基礎上進行逐利。否認市場,否認利益,那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基于此,我建議金幣總公司認識市場、研究市場,提高把握全局協調各方的整體運作能力。”
最后,我真誠地希望“以集藏愛好者利益為核心的發展規劃”在新年來臨之際能夠看到具體落實,在這樣一個制度基礎上,讓我們的集藏者的隊伍不斷壯大,金銀幣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從而讓金幣文化能夠得到更加扎實、更加廣泛的傳播。
隨文附上我在中國金幣收藏網晚間論壇發的一個帖子《現有金銀幣銷售體制為什么要改革?》,希望能夠回答大家爭論不休的金銀幣銷售體制改革問題。
石頭城于12月18日
現有金銀幣銷售體制為什么要改革?
目前的金銀幣銷售體制是一個被動形成的產物,是歷史和邏輯相背離的產物。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幣局對《人民幣管理條例》的釋義(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4月版),我國發行金銀紀念幣的目的是為了宏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滿足公眾的收藏要求。因此,金銀幣的銷售應當是面向社會的,面向公眾的。但是,由于在我國金銀幣銷售初期,國內居民收入水平較低,金銀幣主要面向海外銷售。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逐漸上升,但由于長期外銷,金銀幣的國內銷售體系建設滯后,即使是已經建立的銷售體系也沒有很好地開發終端客戶,而是以賣大戶為主,加之國內金銀幣市場的上漲,所謂面向海外銷售的貨源大量回流。國內的賣大戶加上海外的回流,終于壓垮了新興的投資行情,也驅逐了集藏愛好者。
由此可見,目前的銷售體制既不符合中央銀行的貴金屬紀念幣發行政策,也損害了最廣大集藏愛好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必須改革。奧運幣的發行只是強化了這個改革的緊迫性,而不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中國金幣總公司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在12月3日《金融時報》的《答本報記者問》中提出“盡量減少中間環節,使廣大集藏愛好者能夠以最快捷的方式購買到自己喜愛的幣品”,提出“擴大直銷業務比例”。12月14日《中國金幣網》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建立以集藏愛好者利益為核心的發展規劃”。這些政策表態,概括起來就是“實現金銀幣產品與終端客戶的銜接”,這也正是促進金幣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讓我們廣大集藏愛好者團結起來,以《答本報記者問》和《評論員文章》所提出的金幣事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為指導,共同推動金幣事業的改革,促進金幣事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2-19 18:56:47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