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政策解讀之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經濟效益
作者:張建初
目前金銀幣市場最大熱點,一是中國金幣總公司就我國貴金銀幣紀念幣有關事項答記者問,二是正緊鑼密鼓籌備召開的北京弘揚金幣文化座談會。從金銀幣文化宣傳入手,提升金銀幣收藏價值,從而謀求更大的市場空間,這無疑是改變現階段市場弱勢運行的有效途徑。
回望新中國金銀幣發行史,從1979年“建國30周年”起,到三輪生肖“乙酉雞”推出,前后有26個年頭,但金銀幣真正為世人所知,則晚到1995年前后。進入2000年,金銀幣迎來它歷史上第一個小高潮,彩金幣“貴妃醉酒”強勢崛起,首次讓金銀幣獨霸天下,成為郵幣卡市場的主角。好酒也怕巷子深,金銀幣造市成功,靠的就是當時海陸空全方位進攻的宣傳模式。
如何加大弘揚金幣文化的力度,再現金銀幣市場輝煌?中國金幣總公司的回答是,一方面“進一步發揮《中國金幣》、中國金幣網、博覽會三大宣傳平臺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推動宣傳工作由專業媒體到社會媒體的延伸,形成專業媒體、社會媒體共舉的宣傳態勢”。兩者相比,后者更具有長遠目光,也更具有實際意義和功效。
中國金幣總公司的三大宣傳平臺,目前委托金幣文化公司專事運營,其目的,是“打造宣傳工作的專業隊伍,加強宣傳工作的專業性和效率”。但從效果上看,“專業”有余,“效率”不足。客觀評價《中國金幣》雜志和中國金幣網,信息量大,政策性強,但金幣文化宣傳的力度深不下去,與收藏大眾的溝通上有一定欠缺。其中《中國金幣》雜志,因為是內部資料,交流上有一定困難,雖印制精美,但宣傳缺乏廣度。中國金幣網在與錢幣愛好者互動方面,也顯得較為呆板。
相對于官方的宣傳平臺,金銀幣愛好者更熟知的,是民間《金幣資訊》周刊和中國集幣在線。曾做過統計,周邊新加盟的愛好者中,十有六七是通過這兩個宣傳平臺接觸金銀幣的。相比之下,《金幣資訊》周刊編輯風格更成熟,作者觀點也更富理性。從人文角度、歷史角度、藝術角度講述金銀幣文化的稿件,占的比重很大,且多淺顯易懂,變化豐富,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中國集幣在線的板塊設置非常合理,“個人藏品館”、“收藏論壇”、“網友視點”等,與集幣者之間,完全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交流。正因為如此,在類似網站中,中國集幣在線訪問量始終靠前。作為官方宣傳平臺的補充,民間宣傳平臺以更親切更通俗更人性化的風格,吸引了更多錢幣愛好者,所起作用,遠遠大于前者。但類似民間媒體,多處于虧本經營的狀態,《金幣資訊》周刊和中國集幣在線虧損面相對更大一些。支撐這些民間媒體的動力,完全是一種信念,堅信中國金銀幣市場最終能走出一片艷陽天的信念。
中國金銀幣總公司強調“推動宣傳工作由專業媒體到社會媒體的延伸”,不知道能否以具體方式體現,也就是以中國金銀幣總公司的強大經濟實力,扶持更活躍的民間宣傳平臺,借以達到官方與民間雙雙共贏的局面。20世紀末開始流行的時尚詞匯,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純經濟的東西是很難牽動人心的,也很難深入到更高的高度。金銀幣發售也是同樣道理,只有把文化這一臺戲唱好了,唱活了,培養出眾多戲迷票友,經濟效益才會體現出來。而要唱好這臺戲,光靠官方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民間力量進行補充。希望中國金幣總公司能從宏觀高度,對金銀幣民間宣傳平臺加大關注力度和經濟投入力度。金銀幣市場的空間打開了,一好百好,包括發售方、二級渠道、投資者以及集藏者,才會從中獲取各自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2-8 23:36:25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