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網名叫“天涯布衣”的金銀幣集藏愛好者在網文中如是寫道:我沒有進行過金銀幣的純投資,但以藏養藏我卻是經常做的,有的品種買個三套兩套,長遠思維,漲了,拋出復品,使留下的收藏品種處于無成本或低成本;如果獲得更好的收益,則利用它來擴大收藏,豐富藏品。如此滾動,倒也頗有效果。每個品種的購入,設定三年為期,不虧為最終目標,賺錢更高興。賺了,便以“我還是看得比較準的”來安慰;不虧不賺,便想到“收藏是需要成本的,本來如此”來安慰;虧了,便想到”看來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以此來激勵自已更深入地鉆研。
-----轉錄自:中國金幣第十五期
是是非非,留與時間評說(天涯布衣)
人的一生,兒童期,懵懵懂懂,一身雅氣,是石是玉,禍福未卜,青年期,朝氣蓬勃,自以為天降大任,于是滿腔熱血,轟轟烈烈闖江湖,中年成家之后,漸漸明了世道之艱辛,一身疲憊,銳氣頓挫,便安心天倫,老年期,世事皆空,一切淡然,只留下一番感慨-----人生成敗得失,不過如此,一生是是非非,任由人評說!
收藏品也和人生一樣,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但現在的郵票、金銀幣,早熟!越過兒童期,一出生,便進入滿腔熱血、自以為價值連城階段,于是轟轟烈烈闖入市場,待炒作之后,一身疲憊,銳氣盡失,無奈只得安心躺在行情低迷期,之后,走進收藏,成敗得失全是過眼云煙,往事不堪回首,只有與收藏者相依為伴,珍奇庸劣,留與時間評說。
由此可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觀,但是,這種價值觀必須經過時間洗禮之后才能簽定出正確與否。
郵票、金銀幣有收藏價值,于是,也衍生出投資價值,每個階段的投資價值不同,這種價值是隨著收藏需求調節的,
每個階段收藏需求不同,其市場表現也應是價格的不同,不管題材如何,發行量多少,只有通過時間的考驗之后才體現其真實的價值,這才是藏品的真正合理內核,反觀現在市場上,每發行一款新品,多數人便迫不及待的研究它的題材,研究發行量,預測將會升值多少,甚至指望有大資金入駐進行操作,而忽略收藏需求,這是片面的。不少參與者走進歷史經驗的誤區,太多的人用八十年代集郵繁榮期的經驗作為今天投資的參考數據,當年梅蘭芳發行量2萬,現在市場價格在2萬元左右,如今不少的金銀幣幾千枚的發行量也以它為參照物,當年T46猴票幾百萬的發行量,現在市場價格一千多元,于是,如今發行幾百萬的小型張也以它為參照物,要知道,梅蘭芳小型張是經過幾十年的消耗沉淀之后才體現它的價值的,猴票發行時,正是集郵復蘇初期,又是生肖郵票第一套,正好迎合了集郵者的民族情結,隨著集郵隊伍迅速擴大,收藏需求大幅度增加,加之發行當初有大量消耗,彼消此長,才有今天的品牌,得到市場的認可,而現在,集郵者已大量流失,金銀幣的收藏隊伍,還停滯不前,這些新品剛發行,就以過去的經驗大肆挖掘其價值,把未來若干年內可能出現的價格提前到現在就支取,而過后則又是一個漫漫的低迷期,焉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收藏隊伍?焉能使收藏品市場長期健康發展?題材是好的,發行量也不多,但沒有擴大收藏需求,再好的題材、再少的發行量,也失去投資意義。
黑馬白馬爭吵好多年,做多做空較量幾春秋,每一個新品出來,有人謳歌,有人抨擊,雖然說得都有理,畢竟太累,這中間的是是非非,留與時間評說吧。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4-10-23 0:02:59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