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從緊”是金銀幣發行的主旋律 |
發布日期:2004-1-24 11:0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殷敏
[B](如需轉摘本稿,請務必署名,并注明摘自“中國集幣在線”和“www.ccbczpx.com”的網址)[/B]
眾所周知,目前的金銀幣發行量少則數百枚,多則10萬枚,較之以郵票而言,無疑屬于“超級小盤”的概念。然而,隨著金銀幣市場的逐步向前發展,隨著集藏群體的逐步擴大,金銀幣的供求關系已從原先的供大于求,逐步的向供求平衡和供不應求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集藏愛好者和投資者們普遍擔心:金銀幣的發行量會不會重走郵票擴容的老路呢?對于這個問題我顯然持否定的態度,因為金銀幣的情況與郵票完全是兩碼事,兩者具有不可比性,它是由金銀紀念幣的屬性、地位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一、金銀幣的屬性和性質,決定了它與郵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金銀幣是以貴金屬為材質鑄造的,郵票則是以紙張為原料印制的,兩者之間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其次,郵票的發行和管理歸口在國家郵政局,金銀幣的發行與管理則歸口在中國人民銀行。其中,前者的行為更多的帶有“抽血”、“融資”的性質,意在彌補郵政行業的缺口和虧損,而后者不僅完全沒有這種必要,而且更非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管理范圍和業務,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僅僅是中國人民銀行歸口管理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方面。另外,金銀幣的發行列入到了當年度的貨幣發行總量中,若非特殊情況的話,隨意增加發行絕無可能。但郵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每年都有不少未列入計劃的“超生兒”降臨郵市,兩者之間發行的權威性、嚴肅性大相徑庭。說到這,我們不妨拿目前市價1300多元的《申奧成功》銀幣打比喻。該《申奧成功》銀幣的發行量是60000枚,以其龐大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題材,以及廣泛的社會需求而言,即使發行量增加到10萬甚至于20萬的話,作為一個系列的龍頭,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決不愁賣不出去。但最終的情況是: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金幣總公司并沒有采取短視的做法,而是將該《申奧成功》銀幣的發行量控制在一個適度從緊的60000枚的范圍。由此可見,決策層在對待金銀幣的發行量問題上,顯然根本就沒有從“掙錢”的角度去考慮。
二、金銀幣管理層的意識與郵票有著天壤之別。
從這些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金幣總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戰略性規劃來看,其著眼點是建立一個穩定的集藏群體,營造一個穩定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多方共贏的局面。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金幣總公司確定了“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確保精品、推陳出新”的十六字發售方針,并加大了在社會媒體方面的宣傳力度,大力普及金銀紀念幣基礎知識。與此同時,有關方面還在發行機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圖稿與樣品的審核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意在營造一個大家公認的、適合市場各方運作的市場氛圍。有鑒于此,我覺得這一系列具有高瞻遠矚、前所未有的做法,顯然與郵票方面的規劃和思路有著天壤之別。也正因為這樣,相信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金幣總公司對郵票的發展歷程必然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對待擴容等極其敏感的問題上,必定會采取更加穩妥的步驟。
三、金銀幣發行量的適度擴大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需要。
然而隨著金銀紀念幣市場的不斷向前發展,隨著參與群體的逐漸增加,市場的供求關系必然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投資者會對目前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量提出質疑?憑什么將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量確定在這么小的范圍?為什么想盡一切辦法還是買不到自己中意的金銀幣?等等!如此這般,必然引發對金銀紀念幣發行量多寡的探討!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
(1)目前的金銀紀念幣發行量基本上都是依照上世紀80-90年代的水平制訂的,當時的目的主要用于出口換匯。目前我們集藏的2300枚發行量的“梅花型”生肖金幣、2000枚發行量的《三國演義》系列1/2盎司金幣等等,無不都是在當時的特定場合下確定的。正因為如此,如果今后適當的將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量擴大一些的話,我覺得不過是一個發行量的合理回歸而已(注:2005年“梅花型”《雞》年生肖金銀紀念幣的發行量將在此前一輪告段落的基礎上適度擴大)。
(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綜合購買力的不斷增強,投資和收藏意識的與日俱增,原先被人們稱作“貴族收藏”的金銀紀念幣,如今已逐漸地走向了民間,走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為了緩解供求矛盾,有關方面如果在“總量控制”的范圍內,適當的擴大個別幾個品種或者規格的發行量,我覺得是完全可取的,決不至于對目前的金銀紀念幣市場形成多大的沖擊于影響!事實上,有關方面自2003年開始,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已開始進行探索性的嘗試。如將此前48000枚發行量的普制生肖金幣的發行量擴大到了60000枚;將原先50000枚發行量的普制生肖銀幣的發行量擴大至了80000枚等等。而從消息披露之后和市場運作的實際情況來看,二級收藏品市場的價格并沒有因此出現跌落的情況,反而將其視作是某種程度上的利好,視作是對同系列前期品種價位和投資價值的一種認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