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初探 |
發布日期:2004-1-4 9:0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人文奧運”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三個理念中最重要、也是最難以把握的一個概念。由于“人文奧運”涉及到了精神、文化層面,不像“科技奧運”、“綠色奧運”易于操作,因而,人們對它的認識不清,對其內涵難以界定。但“人文奧運”卻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最為核心的理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與否,在相當意義上取決于對“人文奧運”理念的認識和在這種認識指導下的具體操作。
一、 “人文奧運”理念的淵源
古希臘奧運會“以人為本”的思想
以人為本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隨著奴隸制民主城邦的出現和政治、經濟的繁榮,古希臘人創造了與古代東方風格迥異的燦爛文化,它強調那些屬于人和人性品質的領域,并在人類歷史上首先明確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主張。古希臘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才,體育是其教育體系中使受教育者精神健全、道德完善和體魄強健的主要手段。古代奧運會崇高的理想和豐富多彩的競賽方式都貫穿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奧運會的優勝者被視為善與美的典范而受到人們的崇拜。
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精神
以人為本的古希臘人文精神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以“神”為中心的基督教封建文化的主宰下,人在現實生活中成了卑微渺小,毫無意義的軀殼。14世紀,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文主義者發起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它以人為中心,同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教會思想相對立。人文主義者以各種形式贊揚人的偉大和尊嚴,重視人精神和肉體的全面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處于生機勃勃時期的思想。
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果之一便是人再次被人自身所認識和重視,為近代體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同時,人文主義者在發掘和整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發現了古希臘體育的豐富遺產,古代競技體育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具體形式,因符合人文主義的“人性”、“個人幸福”、“個人自由”的觀點,而被大力宣傳和倡導,并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和創造了新的體育形式,這種極富人文色彩的體育成了后來興起的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源泉。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主義理想
奧林匹克運動是在恢復古代奧運會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動,并賦予時代感的基礎上創立的。人文思想和承襲了人文思想精華的新的體育形式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產生了深刻影響。他和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者們竭力主張奧林匹克運動應教導人們通過心理、身體及精神的鍛煉達到個人的最佳境界,正如《奧林匹克憲章》所指出的:“奧林匹克主義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者們深信,這一偉大的社會文化運動能夠促進個體的人的和諧發展,能夠促進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的溝通與協作,進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服務。顧拜旦所提倡的奧林匹克理想是人類真、善、美的體現,是人文思想的折射,因此,奧林匹克運動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礎與內核。
二、北京2008年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的內涵
以人為本的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對當今世界的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奧林匹克主義的概念。《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推崇為基礎的。”由此可見,奧林匹克主義給競技運動設置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和方向,盡管其本身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但它對當代體育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強調體育的人文價值,強調體育的真、善、美,強調體育應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進而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的社會建立。
然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奧林匹克運動也留下了許多困惑,國際爭端、商業利益、興奮劑丑聞、球場暴力,使奧運會出現了背離其高尚目標的傾向。此外,受時代的局限,近代體育的創始人雖然提倡靈肉一致,身心兩健,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過多地注重了體育對人生物功能的作用,而忽視了其它方面的重要作用,再次造成了“靈”與“肉”的分離。盡管奧林匹克運動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但奧林匹克體育在現階段卻未能做到這一點,它重視肌肉強化,忽略了人體精神與外形的和諧。奧林匹克體育在發展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對顧拜旦所倡導的充滿人文精神的理想構成了威脅。新的世紀里,曾經在文藝復興運動促進下誕生的奧林匹克運動需要從人文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人文奧運會將是北京奉獻給全世界的“新奧運”。
因此,充分利用奧林匹克運動豐富的人文內容,發揮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內涵,宣傳奧林匹克主義將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目的是使2008年奧運會成為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的力量,成為歌頌人、尊重人、塑造和諧發展人的舞臺。
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應體現在2008年奧運會的實際運行中。在選擇新建場館、奧運村、新聞中心和交通、通訊、住宿等基礎設施及徑賽日程安排、體育場館的賽后使用等方面考慮如何更有利于運動員、裁判員、官員、新聞記者、贊助商、游客和當地人民群眾。應為運動員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訓練和比賽環境,使他們歡樂相聚并創造最好的成績。為新聞記者提供最良好的工作條件,最先進的通訊設施和手段,使他們能夠最快捷、準確地把奧運會盛況傳遍世界。還應同所有的合作伙伴和贊助商密切協作、互相支持。使旅游、觀光者滿意。一切舉辦奧運會的設施,應造福于廣大市民。
東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開放的世界性文化體系,它需要大量地、不斷地從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養分,豐富自己的內容。在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將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推動奧林匹克運動中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互動,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成為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度的世界性文化體系。同時,北京2008年奧運會也將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接軌提供重要契機。
初創于歐洲,產生于工業文明背景下的奧林匹克運動,在其發展過程中,雖然十分強調世界性,但仍未擺脫根深蒂固的“歐美中心主義”的影響,至今仍深深地帶有西方文化的烙印。
西方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中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民主、自由、競爭、拼搏、開拓、進取、重視個體、尊重科學,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靈魂與核心。近代以來,具有這些優秀特質的西方文化,憑借其先進的生產力,主導著世界潮流。興起于歐洲的奧林匹克運動,其價值觀念和活動方式大多與西方文化一脈相承,它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人對自身和社會有了科學認識后的產物,體現了進入工業文明以后的西方民族勇于開拓,敢于進取,注重人的自立和身體能力的特征。其具有崇高理想的價值體系、多元多層的體育文化結構和以競爭性的運動項目為主導的體育形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人身心發展的需要,它逐漸超越了政治、宗教、膚色、種族和語言的限制,成為世界性的體育文化,并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任何事物一樣,西方文化有其輝煌的一面,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主要問題是它將物質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將物質享樂置于精神之上,這種價值觀對體育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了競技的異化。當前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過度商業化、興奮劑濫用等危及奧林匹克理想的問題,都可以在它所賴以生存的西方文化中找到根源。因此,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問題無法僅靠西方文化去解決,需要從其它文化形態,特別是東方文化中尋求有益的成份。
令人欣喜的是,奧林匹克運動中的部分決策者已經認識到了奧林匹克文化多元性和東方文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意義。國際奧委會2000年委員會提交的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奧林匹克運動推崇的普遍性不是強求一種標準的現代化或文化的單一化,更非歐洲化或西方化,未來的奧林匹克運動須是多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國際奧委會如此明確地表述了奧林匹克文化的發展方向,為新世紀的奧林匹克運動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2008年奧運會將給奧林匹克運動的世界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三千余年建城史的北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奧運會在這里舉行,將使東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碰撞與交融。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中國傳統體育將以其充滿著個性魅力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對奧林匹克運動產生深刻的影響。中國偏重于人體的康壽、保健、療治的養生體系,有完整的結構功能和理論基礎,并具有普遍的適應性,對于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注重高水平競技運動能力的培養、追求肌肉強化,而忽視人體精神與外形的和諧,忽視人體與自然和諧的狀況,無疑是一種完善和補充。具有儒家色彩的傳統體育倫理思想中所表現出的公正、誠實、仁愛、友善等觀念,對當今世界體育競賽中出現的興奮劑濁流和球場暴力的陰影無疑具有凈化作用。這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運動的互補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中國傳統體育與奧林匹克運動是各自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但它們的關系絕非互相否定或僅是單方面的吸收,而應是各取所長。工業文明需要更高層次的和諧,中國傳統文化必然造福于人類的未來,中國傳統體育也將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奧運會
教育是奧林匹克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顧拜旦創立奧林匹克運動的真正目的就是通過體育運動教育青年。他認為:在現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從這一思想出發,他的基本目的不是用奧林匹克運動去推行競技運動,而是要把競技運動納入教育,進而把教育納入人類文化和生活過程之中。于是,奧林匹克主義將教育作為核心內容,正如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所指出的: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奧林匹克教育是沿著由個體到社會、由微觀到宏觀的邏輯順序構建的。首先是使個人得到全面發展,進而擴展到社會,實現其改造社會,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標。
在奧林匹克運動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早已認識到離開了教育,奧林匹克主義就不可能達到其崇高的目標。離開了教育,現代體育就會出現異化。在經濟與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界中,奧林匹克主義正面臨著競技運動價值觀異化的嚴峻挑戰,因此,舉辦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奧運會將使人們重新認識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使奧林匹克運動真正實現它的神圣目標。
因此,北京2008年奧運會應采取各種措施將體育運動與教育相結合。北京奧申委已向國際奧委會提供了面向全世界和全中國傳播奧林匹克主義、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計劃。該項計劃將把青少年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教育計劃還將用對人類理想的追求、對其它國家的尊敬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來凈化運動員的心靈,使他們視參加奧運會為一項崇高和神圣的活動。體育與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將貫穿在2008年奧運會籌備和組織的一切實際活動中。
三、結論
在恢復古希臘奧運會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動,并賦予時代感基礎上創立的奧林匹克運動,從一開始就強調體育的人文價值,強調體育與教育、文化的結合,以培養和諧發展的人,進而實現建立美好世界的宗旨。但奧林匹克運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卻對奧林匹克理想構成了威脅。北京2008年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將從人文的視角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以人為本的奧運會、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奧運會、體育與教育結合的奧運會將是新北京奉獻給新世紀的新奧運。北京2008年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將為新世紀里的奧林匹克運動注入新的活力,使奧林匹克運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中樹立起更加崇高的形象,從而使北京奧運會為中國和世界留下獨一無二的偉大遺產。(中國金幣網 孫葆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