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03: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九大事件 |
發布日期:2003-12-31 9:3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編輯部日前評選出“2003: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九大事件”。我們認為,在過去一年中發生的這九大事件將深刻地影響未來的中國經濟。這九大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分別是:(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一、國務院第五次大規模機構改革方案出爐
3月6日上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機構改革方案出爐,這是1982年以來第五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按照這一方案,國務院組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商務部,內外貿同歸其管理;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時撤消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獨家證券內參,365天資訊情報站……)
各界評述這次機構改革不僅僅是編制、人員的簡單加、減,而是重在職能轉變,有些方案向市場經濟邁進的步子較大。其中,國資委成立尤為引人注目,新一輪國資改革由此拉開序幕。這次機構改革奠定了近幾年財經內閣基本框架。
二、SARS考驗中國經濟
4月20日,是2003年最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SARS被列為法定傳染病,由于防治SARS不力,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北京市市長孟學農被免職,傳聞中的SARS突然被拉近,走到聚光燈下。一時之間,SARS對旅游、餐飲等很多行業造成沖擊。不過,事實上,雖受SARS沖擊,由于全國上下同心,群策群力迎接挑戰,中國經濟經受住了考驗,保持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前9個月經濟增長達到8.5%,全年GDP突破11萬億元。而且專家們表示,中國經濟已經結束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調整恢復期,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
三、首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獲準
5月26日,瑞銀華寶、野村證券株式會社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獲中國證監會批準,成為首批取得證券投資業務許可證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至此,外資終于能進入A股市場了,這表明中國證券市場正式對外開放。
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開始實施
5月底和8月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分別赴遼寧、黑龍江和吉林,實地考察了部分國有大企業,多次召開座談會,與東北三省負責人和有關部門、企業負責人共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計。
8月3日,溫家寶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座談會上指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要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加快振興新路子。這次座談會,標志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的實施拉開序幕。
目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批100個項目已經正式啟動,總投資額610億元,另外,一個規劃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工作的“智囊機構”———國務院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將成立,相關財稅政策也在制定之中,“振興東北”已經全面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
五、三峽蓄水成功凸顯五大效應
6月1日,長江三峽工程迎來了令中華民族為之振奮的時刻:三峽大壩下閘蓄水。6月10日,三峽工程提前實現135米蓄水目標。
據悉,蓄水的成功,將使三峽工程凸現出五大效應:為三峽電廠并網發電提供保障;全面改善長江通航條件;提升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開創三峽旅游新局面;促進庫區經濟的全面發展。隨著蓄水和通航目標的相繼實現,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在實現從單純的建設投入期向“邊建設邊收益”的收獲期轉變。三峽工程的通航、發電效益,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六、中國力保人民幣匯率穩定
8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200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重點分析了美元持續貶值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并強調在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中將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排除了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此外,多位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金融監管水平和企業承受能力相適應的。中國將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在深化金融改革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七、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
10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社會各界認為,《決定》在改革的關鍵時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觀點,這些理論上的新突破將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全會提出了“五統籌”市場化改革的新要求,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改革、發展、穩定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新的改革思維。
更重要的是《決定》提出了“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新觀點,突破了把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定位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傳統觀點,提出要通過發展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理論上的突破必然帶來中國混合經濟的大發展,使公有制實現形式進一步多樣化,從而增強公有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此外,《決定》提出了“不禁止則自由”的新思路,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掃清了制度性障礙。
八、神州五號終圓華夏千年飛天夢
北京時間10月15日9時9分50秒,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被順利送上太空。
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進行載人飛行的國家,此舉令世界矚目。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在現場觀看飛船發射時強調,“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榮耀,標志著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初戰告捷,也標志著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步。
九、人大常委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草案
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決定提請明年3月5日召開的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
其中,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進一步明確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使得2003年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一個年頭。同時也表明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不可逆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