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賣導報)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古代錢幣大概經過子范、母范、母錢翻砂幾個階段。歷史資料記載: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錢鑄錢法,又因隋唐戰亂無可考證,只能以清代鑄錢的程序推測。對于唐代“開元通寶”是怎樣鑄造的,南北錢幣學家各抒己見。如何證實“開元通寶”是采用母錢鑄錢法?據《譚賓錄》記載:“武德初行開元通寶錢,初進樣目……”就是通過對“開元通寶”雕刻錢實物特征的闡述,進行綜合論證。
筆者收藏一枚“開元通寶”小平錢,無背文,徑2.4厘米,穿0.7厘米,厚0.11厘米,比正常流通錢厚重。內外廓、穿口、字口均有方向一致的梢,形成背徑大于面徑,以利鑄造拔模。觀感錢文精美,端莊大方,字口深峻,地章平整,無膚淺之象。
此錢歷經入土、出土,通體呈淺乳白松綠色,銹色自然透徹,銹層堅硬板結。微整文面、輪面、脊面硬銹,60%面平度完好,40%硬銹膚淺滲透入骨,字口、廓邊無缺損。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呈栗殼褐色,尚無火氣,落地悶聲無轉音。
這枚“開元通寶”小平錢是雕鑿成型,以精銅配料澆鑄,經鏟磨制板為料,兩面厚度平行,隱見鑿、鏟、削方向一致痕跡。細觀外廓內圓有異,輪脊鑿刻成圓形,文字面與內外廓面無高低,通體刀痕明顯。經鑿刻后的錢文,有筆劃堅挺有神的原貌,交彎處成傾角,是同類錢幣無法相比的。
面文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洵手跡,八分楷意,端莊古樸,法度嚴謹,勁健含蓄,于平正中見險絕,后人稱贊他的字“若草里驚蛇,云間發電”。
這枚唐代早期“開元通寶”雖已距今1300多年,如果進行清理精整,經滑蠟脫模工藝處理,仍可作為翻砂模具,鑄造較好似真古幣,供收藏愛好者賞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