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穿巨屣 何嘗不是另一種幽默? |
發布日期:2003-12-14 9:2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近來,有人把綿陽機場稱作因“超前”而失誤的“經典”,有道理。于2001年竣工通航后的綿陽機場,旅客吞吐量僅為設計能力的20%多,沒有出現過一天的繁忙景象,有的卻是一年高達3800多萬元的虧損,1億多元工程款還沒有付清,2.2億多元閑置資產卻在那里一天天縮水。這一切均源自于決策者將工程概算由4.92億元增加為8.99億元的“大手筆”。在人們為之心痛的同時,也不得不對那種不顧經濟發展水平而強行“超前”、“做大”的做法提出質疑,進行反思。
當然,這種因不切實際的好大、貪大,最終為大所累、為大所苦甚至為大而亡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機場建設中,也不僅僅發生在中國。讓人想起去年底被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收購的里昂信貸銀行,也有過一段類似的辛酸史。法國里昂信貸銀行曾有著130多年的穩健歷史,自從1988年開始快速擴張以后,境況發生了變化,到1992年底,其在歐共體各國的分支機構比4年前增加了3倍,可隨著泡沫式擴張而來的是沉重的負擔和巨額的虧損,最終不得不走向并購的結局。
想起一個段子,說一個人有個姑婆,姑婆一生從來沒有穿過合腳的鞋子,常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踢踢踏踏走來走去,晚輩們如果問她,她就會說:鞋子大小都是一樣的價錢,為什么不買最大的?
那個流傳千年的“削足適履”的故事固然好笑,可今天的“姑婆”們小腳穿巨屣——貪大的心態,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幽默?
面臨開放和競爭格局的我國金融機構,毫無疑問,需要做強做大,只有盡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關鍵是怎樣做大、大到什么程度合適,怎樣在快速成長、加速擴張過程中處理好“腳”與“鞋”的關系問題,這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
與西方那些有著幾百年成熟經驗的銀行相比,我們的商業銀行可以說還是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給孩子“買鞋”打點兒提前量是應該的,但決不是越大越好。對于這一點,銀行應該深有體會。
按理,我國金融機構的資產擴張應該根據資本金充足率以及自身的綜合能力來確定,也就是說,擴張的速度和規模應該有快有慢、有大有小才對,但實際情況不完全是這樣。一些較差的金融機構恰恰對資產擴張一往情深,并一相情愿地認為,通過快速擴張可以稀釋不良資產,即通過分母的擴大來加快降低不良資產的比例,而且規模越大就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殊不知,大規模地快速擴張所熱衷于的投資,往往是一些高回報但同時必然又是高風險的項目,大大增加了操作難度。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10月份部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又出現了上升的趨勢。在不良金融資產存量不減反增的情況下,若盲目地卷進新一輪貸款擴張的風暴中,對于一些原本就病病歪歪的“孩子”,無疑是雪上加霜,處境堪憂。
從宏觀來看,這種在一些落后的金融機構里普遍存在的好大甚至貪大的心態,還會導致抽肥補瘦、鞭打快牛的局面長期存在,對金融業整體發展不利。在金融機構總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若好的金融機構得不到更快速的發展,在整個行業里所占比例上不去的話,那么,勢必導致金融業整體水平滯后甚至下滑,影響整體競爭力。要改變不合理的狀況,就必須改變激勵機制。因此,制度改革和宏觀調控尤為重要。只有當越來越多的“健康孩子”茁壯成長,我們金融業這個“大家庭”里才會充滿歡聲笑語。
眼下,各種“大開發”、“大項目”、“大投資”的熱潮正一浪接一浪。若在互聯網上點擊“十大工程”這個關鍵詞,從嶺南到塞北,從區縣到中央,大大小小的“十大工程”會蹦出來數萬條。不錯,從人類誕生的那天起,崇大、求大的意識和努力就沒有停止過。“大”字比“天”少一橫,比“人”多一橫,可見它在國人眼里那“天之下人之上”的位置。然而,當人被淹沒在“大”字的海洋里,有些人特別是有些決策者,就會迷茫,就會摻雜各種目的忘乎所以,甚至就會做出一些愚蠢的“大”事來。無論是修機場還是辦銀行,都如此,人們必須警醒。
大,人之欲也,求之無過。過在于求而無度,過之為貪。貪者,求得無饜也。大凡貪字打頭的詞,多不含好意,貪“大”亦如此。
金融時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