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金屬紀念幣上的中國古代體育運動 |
發布日期:2003-11-28 12:51: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中國古代摔跤運動——角力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金銀銅紀念幣”中,以“古代角力”為主題的紀念幣共4枚,其中30克銀幣、15克銀幣、24克銅幣、12克銅幣各1枚。
角力即摔跤。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因此摔跤的名稱很多。古代稱摔跤為“角抵”、“角力”、“相撲”、“爭跤”、“摜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摔跤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中,在部落之間的沖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按此記載,我國古代摔跤當始于黃帝時代。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于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另據《國語》記載,春秋末年的晉國已經有了摔跤比賽。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后,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抵”。
從現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漢朝的角觝開始分支,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并有了不同形式的摔跤。《漢武故事》上說,漢武帝在徒手對打的基礎上,“并四夷之樂,雜以童幼,有若鬼神”。這種有音樂伴奏,有故事情節的武打稱之為角觝戲。它已經脫離了體育的范圍,成了后代戲劇的濫觴。《漢書·藝文志》中有《手搏六篇》,屬于“兵家伎巧類”。手搏又叫作弁或卞,是一種純踢打擒拿的軍事技術。漢武帝時的大將甘延壽被選為羽林,又因為精于手搏被提升為期門。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大混合時期。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以后,文化科學藝術得到一次大交流,體育比賽也得到了互相切磋提高。摔跤是當時比賽最多的一個項目。這時摔跤也稱相撲、相辟、相攢,都是互相摔打的意思。并且比賽已經有了正式的規則和裁判。
唐代稱摔跤為角觝。“角觝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 唐代的皇帝大都喜愛體育活動,在唐朝的宮廷里有兩個專供皇帝娛樂的地方,一個是教坊司,一個是內園。教坊司里大都是歌舞伎,而內園卻多是體育表演的健兒。《新唐書》上說,“內園恒備角觝之徒”。所謂角觝之徒,就是專門供皇帝觀賞的摔 跤手。唐玄宗李隆基“每賜宴設酺,大陳山車、旱船、尋橦、走索、飛劍、角觝”,作為宮廷的娛樂活動,角觝是各種表演節目的壓軸戲。摔跤手臨上場前,左右軍就擂起大鼓。在急鼓聲中,一個個赤裸上身的壯士繞場而入,尋對扭摔:一交上手,場外的觀眾就吶喊助威。分出了勝負之后,觀眾歡呼,急鼓三通。這場面確實很熱烈,很激動人心。考古工作者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唐代幡畫,畫面上為兩人決斗時情景,很象現代日本的相撲。在皇帝的喜愛倡導下,唐代社會上摔跤活動的開展是較為普遍的。
宋代的史料上有稱摔跤為相撲的,也有稱為角觝的。摔跤也是宋代宮廷宴會娛樂的壓軸節目。此外,在城市中開始有了供市民們娛樂的“瓦子”。在“瓦子”的各種娛樂表演項目中,相撲表演是最受歡迎的,相撲藝人也是各種表演藝人中最多的。據《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諸書記載,僅南宋臨安城一地就有著名的相撲藝人五、六十之多。宋代社會上喜愛看相撲比賽,這在《水滸全傳》中有較詳細的描寫,燕青和任原在泰山廟會上相撲比賽,臺下的觀眾有“數萬香宮,兩邊排得似魚鱗一般,廊廡屋脊上都坐滿了”。而且宋代已經有了全國性的相撲比賽。南宋臨安城的南高峰比賽是全國最高級的比賽,贏得頭名所獲得的獎品是很豐盛的。《水滸全傳》上寫的泰山廟會的比賽也是全國性的比賽。說明宋代的相撲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此外,據《夢梁錄》記載,宋代的藝人中還有女相撲手。宋代還出現了一部記載摔跤的書——《角力記》。它把宋以前有關摔跤的形式做了記錄,可以說是我國體育史上關于摔跤最早的一部著作了。
元朝王室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在遼闊的草原上以游牧為生,習俗重騎馬、射箭和摔跤,稱這三項為“男子三項競技”。在部落聯盟選舉中,只有“男子三項競技”超群者,才有資格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直到元朝入主中原之后,還經常進行這三項比賽。《元史》中經常有“賜角觝者鈔各千貫(或銀千兩)”的記載。
明朝萬歷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記載了古代摔跤的圖樣。當時把摔跤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巖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采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短制長,這些,無疑是對摔膠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后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滿清王室也十分重視摔跤。滿語稱摔跤為布庫。清王室提倡布庫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士兵的力量和搏斗技術,“布庫諸戲,以習武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和蒙古族諸王聯歡。清太宗皇太極為了進軍中原,極力加強和蒙古族諸王的團結,經常和諸王宴會。布庫是兩個民族共同喜愛的活動,于是就成為“肄武綏藩”的重要內容。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壁畫,就有一幅摔跤圖,反映了藏族人民也喜愛摔跤活動。清王室的御前侍衛大都是布庫能手。他們一方面可以保衛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宴會中隨時可以叫出來比賽。康熙十六年擴大了布庫侍衛組織,成立了善撲營。《北京竹枝詞》中有一首專門寫善撲營的詩:“布靴寬袖夜方歸,善撲營中個個肥,燕頷虎頭當自笑,但能相搏不能飛。”
中國古代摔跤運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為發展和弘揚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解放后,國家體委把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并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發展的道路。
1953年在天津市舉辦的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運動表演及競賽大會上,首次將摔跤列為比賽項目。在北京舉行的1956年全國摔跤比賽,是我國第一次舉行的摔跤單項比賽,有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隊的96名運動員參加。現在,摔跤已經成為全運會的主要比賽項目。
摔跤也是奧運會上的一項主要比賽項目。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古典式摔跤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04年第3屆奧運會上,自由式摔跤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后每年舉行一次世界國際式摔跤錦標賽,逢奧運會摔跤比賽作為當年的世界錦標賽。此外,還舉行單項的和青少年的世界錦標賽。1912年,國際業余摔跤聯合會成立。現在女子摔跤也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1985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摔跤錦標賽上,女子摔跤運動員為觀眾作了精彩表演。
為促進摔跤運動的開展,我國于1953年成立了摔跤協會,并于1954年加入國際摔跤聯合會。1958年為反對搞“兩個中國”的圖謀,一度與國際摔跤聯合會中斷關系。1979年國際摔跤聯合會恢復了中國摔跤協會的合法席位。中國摔跤協會于1974年加入亞洲業余摔跤聯合會為會員。摔跤協會定期舉辦全國自由式摔跤錦標賽、全國古典式摔跤錦標賽、全國青年自由式摔跤錦標賽、全國青年古典式摔跤錦標賽、全國少年古典式摔跤比賽、全國少年自由式摔跤錦標賽、全國中國式摔跤錦標賽和全國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冠軍賽等賽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