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國發行了第一套普制熊貓純金幣,全套4枚,分別為:重1盎司,直徑32毫米,發行量15971枚;重1/2盎司,直徑27毫米,發行量13339枚;重1/4盎司,直徑22毫米,發行量40111枚;重1/10盎司,直徑18毫米,發行量75432枚。這套幣的成色均為99.9%,正面圖案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北京天壇祈年殿、“1982”年號;背景圖案為同一形態的熊貓食竹圖及重量、成色等內容。但十分特殊的是,這套幣均未標明面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9年發行金銀幣以來,唯一的一套未鑄面額的紀念幣。對此,錢幣收藏界長期存在著“幣”、“章”之爭。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章而不是幣,因金銀幣上的面額雖不是幣的實際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卻是國家法定貨幣的主要符號,是區別幣與非幣的重要特征,這套熊貓幣上無面值就不能算幣。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幣而不是章,理由有三:一是這套熊貓幣雖未鑄面額,但幣面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年號等一般幣的特征。二是從央行的發行公告及以后央行印發的有關資料看,都把1982年發行的熊貓金幣作為我國首發的普制幣即投資幣。中國人民銀行在1991年為慶祝熊貓金幣發行10周年而特別發行紀念幣時,就是把1982年這套熊貓金幣列為熊貓金幣的始發幣。三是1983年起發行100元、50元、25元、10元面額的熊貓普制金幣,其成色、重量、直徑及天壇祈年殿圖案完全等同于1982年的1盎司、1/2盎司、1/4盎司、1/10盎司的熊貓金幣,這說明有面額與無面額熊貓金幣在實際價值和設計上保持了統一性和連續性。從中可以斷定,1982年發行的熊貓金幣是幣而不是章。
但這套幣為什么未鑄面額呢?筆者翻閱了許多資料均未得到滿意答案,僅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由趙力成編著的《新中國金銀幣圖錄》一書的第12頁中見到這樣一段文字:“我國在1982年發行熊貓普制幣(或稱投資幣)尚屬試銷,各方面不夠完善,所以1982年版熊貓幣上沒有面額。”該書第15頁也闡述道:“中國人民銀行經研究并借鑒外國的經驗,最后確定從1983年起熊貓金幣上標人民幣面額,這是為了擴大銷售,聽取國外錢幣代銷商提出的熊貓幣上加上面額的意見,使其更具有法定貨幣的特征。”這里概述了1982年熊貓金幣未鑄面額的緣故。
如今,這套1982年熊貓金幣已成為金銀幣中的獨特版別,早已被人們認為是奇特珍品而競相收藏,其價位早已猛升,魅力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