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宣
一、國際奧委會與奧林匹克運動
國際奧委會,成立于1894年,總部在瑞士洛桑,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機構,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繼承權的法人團體。根據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的理想,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在于增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與團結,促進世界和平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發展世界體育運動。
奧林匹克憲章明文規定,國際奧委會的宗旨是:鼓勵組織和發展體育運動和組織競賽;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保證按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使奧林匹克運動會無愧于由皮埃爾o德o顧拜旦男爵及其同事們恢復起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光榮歷史和崇高理想。
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國際奧委會,為之做出了積極努力和重大貢獻。
奧林匹克憲章,亦稱奧林匹克章程或規則,是國際奧委會為奧林匹克運動發展而制訂的總章程。第一部章程的倡議和制訂者是顧拜旦。1894年6月在巴黎國際體育會議上正式通過。主要內容是奧林匹克運動基本宗旨、原則、以及舉行奧運會的有關事宜。數十年來,曾多次修改、補充,但由顧拜旦制訂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未變。
奧林匹克格言,亦稱奧林匹克座右銘或口號,系奧林匹克運動宗旨之一。格言“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是顧拜旦一位密友迪東于1895年提出的。他將這句話刻在他所辦學校的門楣上。顧拜旦對此頗為贊賞,經他提議,1913年獲國際奧委會正式批準,將它定為奧林匹克格言。1920年它又成為奧林匹克標志的一部分。此外,也有把“體育就是和平”、“重要的是參加,而不是取勝”作為格言的。
國際奧委會的會旗為白底無邊,中央有五個相互套連的圓環,即我們所說的奧林匹克環。環的顏色自左至右為藍、黃、黑、綠、紅,象征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根據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五環"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象征,是國際奧委會的專用標志,未經國際奧委會許可,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將其用于廣告或其他商業性活動。
奧林匹克運動興起于19世紀末期的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但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3年結束,共舉行了293屆,歷時1169年。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雅典舉行,它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的標志,4年一屆的奧運會到現在已經成功舉行了27屆,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奧林匹克運動是以促進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道德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目標的國際社會運動。它包括三大體系,即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或地區奧委會三大支柱為骨干的組織體系;以奧運會為周期性高潮的活動內容體系。
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奧林匹克主義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的生活方式。
二、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
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遷,中國對于這個全球性活動由茫然不解到積極參與其中,并最終以奧運強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聯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95年。當時,中國清政府曾經接到了希臘王儲和近代奧運會發起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的邀請書。但由于昏庸的清政府不知“體育”為何物而未作答復。
1932年,中國短跑選手劉長春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奧運會賽場上,他向世界宣告了中國是奧運會大家庭的成員和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存在。
在1954年希臘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49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得到承認。
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團參加這項體壇盛事。開賽第一天,射擊選手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中勇奪得冠軍,從而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歷史上零的突破。在2000年舉行的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首次進入奧運會金牌榜前三名。
2001年7月13日,經過艱苦的努力,中國北京終于取得了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舉辦權。
三、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和舉辦理念
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是“新北京、新奧運”,并突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
綠色奧運。把環境保護作為奧運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首要條件,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標準和系統的保障制度;廣泛采用環保技術和手段,大規模多方位地推進環境治理、城鄉綠化美化和環保產業發展;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自覺選擇綠色消費,積極參與各項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大幅度提高首都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
科技奧運。緊密結合國內外科技最新進展,集成全國科技創新成果,舉辦一屆高科技含量的體育盛會;提高北京科技創新能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在人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北京奧運會成為展示高新技術成果和創新實力的窗口。
人文奧運。普及奧林匹克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風貌和市民的良好精神風貌,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信任與友誼;突出“以人為本”,以運動員為中心,提供優質服務,努力建設使奧運會參與者滿意的自然、人文環境;遵循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以舉辦奧運會為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豐富全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以全國人民的廣泛參與為基礎,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