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到一枚鏤空花錢,錢徑4.5cm,黑色,青銅質。圖案由兩人一魚組成:一人著緊身衣褲,另一人上著長袖衫,下著裙袍。兩人跨步舉臂,一在魚頭,一在魚尾,作翩翩舞姿。據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花錢》圖譜載,其名為“人物臥魚紋鏤花錢”。據錢幣學者董大勇先生編著的《中國花錢集藏指南》中介紹:根據錢的青銅質黑漆古銹色和舞人的服飾、舞姿與整個“氣息”推斷,當屬漢魏之物(但也不排斥有后來仿制的)。董先生為該錢取名為“雙人踏魚錢”。
董先生認為,此錢幣畫面用了超現實的浪漫主義手法。因為事實上當時的民間捕魚工具很難捕捉到這樣的大魚,即使捕到也不可能在活魚身上跳舞。它說明了兩千年前我們的民間藝術家們具有何等超凡的想象力。這種大膽新穎的構思和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漢代文物銅奔馬“馬踏飛燕”的夸張手法毫無二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水里,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漢代的繪畫與造型藝術,繼承了楚辭絢麗、詭秘的神奇色彩,常常使用想象及夸張手法,這枚花錢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物證。
花錢中有關魚的圖案絢麗多彩,見圖譜的有:《人物魚紋鏤花錢》[亦有學者稱《庖魚錢》,一婦人手握刀,作宰魚狀。唐·孟浩然有詩曰:“美人騁金錯(指錯金魚刀),纖手膾紅鮮”(紅色大鯉魚)]、《雙魚紋鏤花錢》、《三魚紋飾鏤花錢》、《雙魚背雙龍紋錢》、《龍魚紋鏤花錢》等等,其中以鏤空花錢居多。
魚,在我國古代一直視為吉祥物。這枚雙人踏魚鏤花錢進一步說明了魚作為吉祥物在漢魏時代已在錢幣圖案中普遍使用了。據郭若愚著的《古代吉祥錢圖像賞析》一書中介紹,西漢“五銖”錢中就有背上下左右四魚紋錢,還有新莽時鑄的“貨泉”,“泉”字作魚形?梢娂殄X中的“魚”紋出現之早。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4-06/17/xinsrc_510601171036543128457.jpg)
魚為脊椎水生動物,大都身有鱗鰭,卵生,用腮呼吸。其種類甚多,作為吉祥物的魚主要是指一般意義的魚及鯉魚、金魚等。從遠古狩獵、采集時代起,魚一直與人類密切相關,甚至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養魚的說法。但系統的文字記載,最早還是見于春秋時范蠡所寫的一本《養魚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人類賦予魚以豐厚的文化蘊含,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門類———魚文化。流傳至今,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魚,一般人當時都不吃,不也就是圖個“年年有余”嗎?這種風俗,民間稱之為“討口彩”。不僅在我國,就是在中國文化波及的地區和國家,“討口彩”習俗也很盛行。
早在上古時代,魚已成為瑞應之一。《史記·周本記》上載有周王朝有鳥、魚之瑞。人們在捕食魚的過程中,還形成了種種與魚有關的風俗。《詩經·陳風·衡門》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妻。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以黃河的魴、鯉喻宋、齊兩地的女子,將食魚與娶妻聯系起來。這是因為魚繁殖力強,生長迅速,象征著家族興旺、人丁眾多。古人還有“魚素”之稱,俗傳是經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遞的,這就是所謂的“魚傳尺素”。這種用魚所傳的書信也叫“魚書”,漢代蔡邕《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睍庞钟小棒~箋”之稱。古時又有“魚符”,也叫“魚契”,是類以虎符的信物。隋唐時由朝廷頒發給百官的魚符,雕木或鑄銅為魚形,刻字其上,剖而分執之,以為憑信。民間燈會有“魚燈”,三國時魏人殷巨有《鯨魚燈賦》,南宋梁元帝《對燈賦》云:“本知龍燈應無偶,復訝魚燈有舊名。”佛寺中僧徒誦經時擊打節奏的器物叫“魚鼓”,俗稱“木魚”。古人又認識到魚兒離不開水,以魚水之情喻人之相得、夫婦和好。后世遂稱夫婦和好為“魚水合歡”。元·劉庭信《新水令·春恨》云:“幾時能夠單鳳成雙,錦鴛作對,魚水和諧”。
魚為吉祥物,除指一般意義的魚外,又常特指金魚和鯉魚。吉祥圖案“金玉滿堂”,即繪數尾金魚嬉戲的紋圖,多用于畫稿。鯉魚的文化含義更為豐富,我國民間習俗,常把鯉魚視為“財神”。每到新春佳節來臨之際,鄉間里就有人在黎明時分挑著擔子,在盒里盛著小鯉魚,一邊走一邊敲著小鑼鼓,嘴里喊著“財神爺來了!”于是家家戶戶趕緊把門打開表示歡迎,送給來人一個紅“封包”,對方就送上一條活鯉魚。這種習俗在群眾喜聞樂見的年畫里多有體現。民間的藝術家們用象征手法描繪了《年年有余》這樣的年畫,采用了“余”與“魚”的諧音,從而在畫面上繪出了大鯉魚的形象。
鯉魚在唐朝時曾身價百倍,這是因為唐代是李家的天下,鯉同李諧音,魚“姓”了皇帝的姓;适抑幸怎帪榕,兵符也改用鯉符。于是民間就不得不以鯉為諱,改稱鯉魚為“我鮮公”,百姓捕到鯉魚必須放生,誰出售鯉魚就得受罰。鯉魚交了好運,百姓可倒了大霉。至于有關鯉魚的習俗卻是在中華遼闊的大地上廣為傳播。近年來在香港,不管是公司、酒樓開張,還是遇上喬遷之喜,都習慣請風水先生帶上“羅盤”測過方位,恭敬端莊地擺上一缸錦鯉。這眾錦鯉里,必然有一至數尾全身烏黑、肚皮金黃被稱為“鐵包金”的,錦鯉有“進利”之意,“鐵包金”自然是肚里有黃金,那即意味著發財。
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鯉魚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語、吉祥圖案的內容。民間有“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魚躍龍門”為仕途得意、飛黃騰達的祝吉語。“龍門”亦常用以比喻名望大的人,誰能得到他的援引,便聲名鵲起,一路順利。唐·李白《上韓荊州書》云: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魚龍變化”亦喻金榜題名,自寒賤而登顯貴。此外,因“鯉”與“利”諧音,“魚”與“余”諧音,吉祥圖案“漁翁得利”、“富貴有余”、“吉慶有余”等中的紋圖亦都是鯉魚。在中國人民銀行1997年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中,就有三枚“吉慶有余”的紀念幣,其中一盎司銀幣一枚、二盎司銀幣一枚、一盎司彩色銀幣一枚,其圖案就是娃娃抱大鯉魚的我國傳統吉慶有余的圖案。
作者:宋志成 來源: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