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 敏
金銀紀念幣作為一種文化和載體,它所表現的題材可謂十分的廣泛,而佛教藝術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喜聞樂見的觀音形象,反映了人們追求平安、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因此,從1993年開始,中國金幣總公司陸續發行以“觀音”為題材的金銀紀念幣,受到了廣大群眾和收藏愛好者的好評。
中國自秦、漢以前,就無佛陀廣世,更無觀音菩薩救苦解難之說。至魏、晉南北朝時(
公元200-589年)佛經不斷譯成漢文,南朝梁武帝在位時,就將佛教作為“坐致太平”來宣揚,到處大修廟宇、石窟,大塑各號神佛之像,刊印神佛經書故事。到了隋唐兩代,天神降靈,修道者升天成仙之說傳播于世。
曾有這樣說法:“西方人如果不識耶穌,就不是西方人;中國人如果不識觀音菩薩就不
是中國人。”可見觀音在中國佛壇上的地位。南北朝時,觀音已經受到當時人們較普遍的信仰。唐宋以后,觀音菩薩已經深入人心,逐漸成為漢化佛教的代表。觀音菩薩的職司已經不是籠統的救苦救難,而且還有其他多種的職掌,比如送子、醫病等等。觀音金身和觀音廟四處可見,除了在寺廟里以外,還多做成小的菩薩像或者畫像,供民間家庭隨處供奉。
目前,“觀音”系列金銀紀念幣連續發行了10套,2003年《觀音》貴金屬紀念幣為“觀
音”系列貴金屬紀念幣的第11套,該套紀念幣共3個規格,1金、1銀和1鉑。其中,金幣依然采 用“幻彩”工藝鑄造,規格為1/10盎司,發行量33000枚;銀幣規格為1公斤,發行量3800枚;鉑幣規格為1/10盎司,發行量33000枚。
中國金幣總公司提出的“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確保精品、推陳出新”十六字方針,在
今年的“觀音”系列金銀紀念幣的發行上有所體現。首先,《觀音》系列金銀紀念幣的制作非常精美,寓意豐富,價位低廉,一直深受收藏愛好者、禮品消費集團的青睞,市場消耗巨大,她對擴大金銀幣集藏市場的影響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說她是新中國金銀紀念幣中的精品系列實不為過。其次,在2003年的發行計劃中,首次增加了大規格的本色銀幣和小規格的鉑幣,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貨幣的規格、材質等表現行式上不斷推陳出新,滿足不同層次的收藏愛好者的需求。
從“觀音”系列金銀幣的市場表現情況來看,基本上以集藏和消耗為主,但是也不排除
個別出色的品種被戰略投資者相中的情況,如早期的“幻彩”觀音系列,就曾經有過高達200
%的漲幅,令市場為之矚目。不過終究因為該幣的集藏價值大于投資價值,輝煌過去之后其市場表現不佳,一直隨波逐流。如今“幻彩觀音”第三組的發行,會不會改變“觀音”系列金銀幣在投資市場上的形象呢?筆者以為從長線來看還是有這種可能的。“觀音”系列中的精品自成系列后,必然會吸引一些規模投資者介入其中,加上每年的自然消耗,不漲也難。從短期市場看,行情剛剛從陣痛中復蘇,增量資金一時還無法兼顧到該板塊,不過抱著中長線的心態介入,目前的風險應該將還不是很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