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周宏遠
在我國發行的眾多貴金屬紀念幣中,以古代人物為題材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同一家族中出現在紀念幣圖案上多達三位的,只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父嵩。為中常侍曹騰養子。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歷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等職。黃巾大起義時起兵,任騎都尉,與皇甫嵩等鎮壓潁川黃巾軍,遷濟南相,后為典軍校尉。中平六年(189年)起兵討董卓。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力。初平三年(192年)入兗州(治今山東金鄉東北),迫降青州黃巾軍三十余萬,編成“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并在許下屯田。次年擊破袁術,建安三年擒殺呂布。二年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敗袁紹,進而統一北方。建安十二年率軍出盧龍塞(在今河北喜風口附近),在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百余里的凡城大敗烏恒,殺蹋頓單于。次年任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用火攻擊敗于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一說今蒲圻西北赤壁山)。后進封魏王。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被追尊為魏武帝。他興屯田,修水利,抑兼并,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改革賦稅制度,使統治區的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知人善任,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集權。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豪邁悲涼,散文亦清峻通脫。著作被輯為《魏武帝集》。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國魏國的建立者、文學家。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操死,襲位為魏王。二十五年代漢稱帝,都洛陽,國號魏。愛好文學,常與著名文人宴飲唱和,為當時文壇領袖。所作《典論·論文》是中國較早的文藝理論批評文章,提出“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看法,對文學的社會作用予以很高評價,并指出各種文體的特點,提倡“文以氣為主”。現存曹丕詩歌約四十首,以男女愛情和游子思歸之作居多,形式上頗受民歌影響,語言通俗,描寫比較細致。其中《燕歌行》是較早的完整的七言寺,對后世有一定影響。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近人黃節有《魏文帝詩注》。
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曹操第三子,曾封為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十九歲作《銅雀臺賦》,曹操驚嘆其才華,一度欲立為太子。后曹丕、曹睿又相繼為帝,備受猜忌,以致郁郁而終。現存詩約八十首,辭賦、散文約四十多篇。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鐘嶸語),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前期多為描寫貴族游樂生活和應酬贈答之作,也有一些追求政治思想、向往建功立業的作品,還有少數反映漢末戰亂、社會殘破的篇章。后期詩歌主要表現其政治上受壓抑的遭遇和苦悶心情,在暴露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上有一定意義。又工辭賦,《洛神賦》為其名作。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宋人輯有《曹子建集》,清丁宴有《曹集詮評》,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
曹氏父子三人的形象,均出自我國于1996年4月15日發行的“三國演義紀念幣”中。該套幣共有金幣二枚,銀幣五枚,七枚幣的正面圖案均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像,以及“國號”和“年號”。在五枚銀幣中有四枚面值10元幣(直徑38.6毫米),其中三枚的背面圖案分別為“曹操”、“曹植”和“曹丕”(另一枚為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