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硬幣形狀圖案各異,品種紛繁。按美國克勞斯出版社每年修訂出版的《世界硬幣標準目錄》一書粗略統計:近200年來約有1200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行過硬幣,至今世界上仍有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各類硬幣。
最早的外國小面值硬幣一般都采用紫銅或鑄鋁作幣材,面值稍高些則采用銀質,以后逐步發展到由銅鎳合金和鋼芯鍍鎳等材料代替。外國流通硬幣正反面除了面值、國名和發行年份外,一般都采用該國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如國徽、國旗、國花和動物等,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特別是有些用多種金屬合成的鑲嵌彩幣更令人愛不釋手。收藏那些精彩紛呈的外國硬幣確實能使人增長知識,陶情冶性,尤其對中小學生來說,適當集藏一些價廉物美的外國流通硬幣,有寓知識與收藏之中的特殊意義。
外國流通硬幣雖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適合于各個階層的人員收藏,但它并不具備很高的投資價值,因為外國流通硬幣的市價并不像流通金屬紀念幣和已停止流通的第一、第二、第三套人民幣那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值。世界各國流通硬幣的發行量究竟有多少,對國內廣大集幣愛好者來說,恐怕永遠是個謎。外國流通硬幣的市價也不像紀念幣那樣穩中有升,而是隨進入國內錢幣市場硬幣數量的多少而忽上忽下。記得筆者曾在1993年秋季花120元購買了10枚一套的前蘇聯(含獨聯體)發行的《野生動物》鑲嵌幣,這套幣制作得非常精美,10只野生動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這套幣的價格跌到40元也無人問津。
集幣愛好者在收藏外國硬幣時,應以價廉物美為原則,價格過高的流通硬幣不宜購買,尤其是大批量投資某一品種更是不妥,因為外國流通硬幣畢竟不是金銀紀念幣。
作者:吳偉忠 來源: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