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文物局在今年的5·18世界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之際,舉行了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尤其是文物專家現場鑒定,更是吸引了大批收藏愛好者的參與。而之前,4月19日,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要求公共文化設施向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免費開放,讓這次博物館日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免費是否能改變一些博物館門庭冷落的現狀呢?博物館敞開大門后,到底能讓公眾看到什么呢?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走訪了文物部門和博物館的專家。
免費
北京市的各博物館都針對未成年人免票制定了具體措施:故宮博物院于每周二下午接待集體參觀的未成年人團體;國家博物館全天免費接待集體參觀的未成年人團體,每周五12:00至16:30,普通高校和中、小學學生可憑有效學生證免票個人參觀。北京的梅蘭芳故居、恭王府、中國美術館等單位,也都制定了相應的免票措施。
記者了解到,3月3日故宮執行免票的第一天,就接待了來自西什庫小學、北京立新學校、中國戲曲學院舞美系和中國人民大學繪畫專業的近500名學生。故宮博物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預約登記免票已經排到了年底,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
對于免票的通知,文化部一位負責人表示,這一舉措只針對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不是針對所有人的,并不代表公共文化設施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世紀壇藝術館副館長王昱東介紹,在國外,參觀博物館也是要收費的,尤其是商業展覽。他說,從長遠來看,免票并不能增加博物館的吸引力。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告訴記者,去年市文物局主持發行的《博物館通票》可參觀北京地區的88家博物館,幾乎每家博物館都可以參觀三人次,通票的零售價每本只有80元。文物局去年年初計劃限量發售8萬套。但到年底一統計才發現,接待參觀者最多的博物館也只有7000人是持通票的,其他博物館就更少了。在某些大博物館人滿為患,故宮甚至已在討論限定每日觀眾數量的同時,大多數中小博物館卻門前冷落車馬稀,有的博物館一天也沒幾位觀眾。
國家博物館展宣部主任黃琛說,中國內地的博物館與海外博物館相比,在實力、策展水平、宣傳等方面都有差距。中國內地博物館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學習海外博物館“為觀眾服務”的意識。
現場
上千人冒雨排隊鑒寶
昨天上午,大約1000名收藏愛好者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大戟門前的廣場上,排隊等候故宮博物院的頂級陶瓷鑒定專家葉佩蘭鑒定他們的“寶貝”。然而記者在近兩個小時的現場采訪中發現,人們拿來的瓷器99%是當代仿制的新貨,民國時期的都極為罕見,只有一件瓷器是晚清的,沒有明代的。葉佩蘭女士介紹,這些年來,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器的仿制工藝很高,有些花色都很精致。很多收藏者顯然對他們的“寶貝”極其重視,在被葉佩蘭女士定為當代復制品后,很多人都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一位中年男性用一只綠色提兜帶來了一只緊密包裹的素三彩八棱八仙瓶,葉佩蘭鑒定后認為是當代仿制的,那位中年男性對這一鑒定結果表示疑義,并與葉佩蘭爭執起來。但大多數來鑒寶的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除了免費鑒定之外,市文物局在本次博物館日還安排了系列講座活動,據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自5月12日起,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南門發放免費講座票,每場限量發送100張,講座地點設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三殿。
據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透露,現場文物鑒定已經停辦兩年,在今年的5·18世界博物館日慶祝活動上,市文物局特地重開了這項活動,除錢幣外,每件“文物”只收取5元錢的鑒定費。
品質
黃琛認為,國外頂級博物館在策劃展覽時,大多專題性較強,又細致又豐富;而我國內地博物館則往往題材比較宏大,不夠細致。海外博物館在布展的時候,往往更注意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的運用,而我們的博物館,出于文物保護等方面的考慮,這些手段運用不足。
但是好的策劃、好的展覽依然是能夠吸引觀眾的:江蘇演藝集團自2003年12月5日至今年1月5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古埃及國寶展》,匯集了價值超過3.2億美元的143件埃及文物,其中被埃及政府定為頂級國寶的就有40多件,展期一個月觀眾13萬人。該展覽2003年11月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觀眾超過30萬人。
2002年12月13日世紀壇舉辦的《黑白意象——畢加索版畫展》,由于有畢加索汽車的贊助,使得展覽尚未開幕,已經收回成本,成為中國博物館舉辦商業展覽的成功典范。去年舉辦的首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展期不到一個月,觀眾達到7萬多人。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1月6日,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在上海舉辦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匯集了《清明上河圖》、《平復帖》、《韓熙載夜宴圖》等72件國寶,使得觀眾如潮,上海博物館不得不新開設一個出口,觀眾只能單向參觀,且每日售票量限定5000張。
服務
北京市的博物館,為增加觀眾數量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比如推出博物館通票、改善博物館服務質量、增加觀眾互動項目等,讓參觀不再變得枯燥。市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介紹,智化寺文博交流館推出了扎染活動,觀眾可以親自實驗中國古代染布的方式和流程;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推出了模擬考古,前往參觀的青少年可以親身體驗一下考古工作者野外發掘的樂趣;古建筑博物館推出了針對兒童的“木藝坊”,讓孩子們親手拼裝古代建筑中的木工構件,以了解中國古建筑不用釘子,多用榫卯的特點。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效果。
國家博物館近年來在觀眾服務上做出很大的改善,為殘疾觀眾準備了輪椅,在展廳外設立醫藥箱,免費發放與展覽有關的宣傳品,在展廳的出口處設立青少年互動廳,播放與展覽有關的影像資料等。國家博物館在志愿者服務上,與國外知名博物館相比毫不遜色:有200名志愿者經常為博物館服務,自2002年以來這些志愿者已經為觀眾服務超過8000小時。
反思
剛剛訪美歸來的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說,中國人和西方人逛博物館的習慣不一樣,中國人是以休閑、觀光為主要目的,而不是獲取知識、欣賞文化。故宮博物院經常舉辦各種文物展,展出的都是珍貴文物,平時難得一見。去年故宮收購了隋代書法《出師頌》后,曾舉辦過《銘心絕品——歷代書法碑帖展》,展出的都是我國當前最珍貴的書法作品,但觀眾去得最多的是珍寶館,參觀繪畫館的人很少。
世紀壇藝術館副館長王昱東說,世紀壇今年舉辦的《意大利文物展》和前些年的《瑪雅文明展》,展陳、設計都是從國外直接引進的,而且在世紀壇展覽時,因考慮到中國觀眾對西方歷史知識不足,其背景資料更為豐富。但這些在歐洲、美國觀眾人數能超百萬的展覽,在世紀壇只吸引了數萬觀眾。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梅寧華說,中國至今未能培養出博物館觀眾群。很多外國人參觀博物館的習慣是從小形成的,他們在上學期間,就定期組織參觀博物館,成年后保持了這種習慣。觀眾少的問題不要只從博物館身上找原因,更需要從社會整體素質教育方面找原因,只有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了,觀眾自然才會多起來。
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記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