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品相是指硬幣形態的優劣和幣面的完美程度。品相優良的硬幣令人賞心悅目,而磨損嚴重、傷痕累累的硬幣則絲毫不能給人以美感。
目前,國際上并無公認的硬幣品相分級標準,錢幣界通常使用的評定方法有兩種,即描述分級法和數字分級法。
描述分級法在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應用,一般分為:未流通/未使用/新品,極美,優美,美品,上佳,佳品,劣品等七個等級。評定硬幣品相等級時應以磨損情況比較嚴重的一面為準。
在描述分級法品相等級表中還常標有“精制”(Proof,PRF)字樣,通常稱為“拋光”或“鏡面”。因為總體來說,硬幣按其加工可分為“精制”幣和“普制”幣兩大類別。“精制”幣主要用于收藏、饋贈,并不流通,體現了現代制幣方法所能達到的最佳幣面水平。“普制”幣用于流通,從而形成從“未流通”到“劣品”7種不同品相等級。許多錢幣目錄上硬幣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級。
數字分級法也就是美國錢幣協會于20世紀70年代制定的《美國錢幣協會美國硬幣評級正式標準》。此標準的特點是首先將幣面品級分為三檔:精制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后在每品后綴有一定數字(3?70)以表示其品級高低。目前美國出版的書刊全部采用該標準。
使用描述法或數字法均難以對硬幣品相給出完全確切的評定。通常錢幣商在進貨時有低估傾向,出貨時又有高估的趨勢,這就形成了設立專門從事硬幣品相等級評定服務機構的客觀需要。它們憑借專業經驗及商業信譽,減少了有關硬幣品級的爭議,加速了硬幣交易進程。
上述硬幣品相分級主要根據幣面狀況,但幣邊的磕碰及是否經過清洗常極大影響幣價。
我國目前還沒有正式制訂硬幣品相評級標準。這是和我國在錢幣方面的商品經濟尚在起步階段分不開的。錢幣既然是一種商品,也存在著和國外接軌問題,這就需要有大家公認并遵守的品相評級標準。最為簡單的作法是直接引進,除需要作適當普及宣傳外,不存在多少困難,但中國歷史悠久,古錢占極大比重,對于大量此類存世已久的錢幣,如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錢幣品相評級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