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明罡
來源:《金幣資訊》44期
最近,有一些投資者提出金銀幣市場目前“虛火”比較旺,主要是認為金銀幣價格的上漲幅度很大,而且上漲的態勢非常迅猛,擔心其中有不少的水分。首先要肯定的是這部分投資者對金銀幣市場的關心與熱愛,他們的出發點是希望金銀幣市場能夠保持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態勢,而不要被一時的炒作和過熱破壞了正常的發展規律,但同時,筆者又以為,金銀幣市場雖然不能說一點“虛火”沒有,但總體來看,目前金銀幣的價格和發展態勢還是有一定的支撐基礎的,是比較可信的,“虛火”的成分并不多。
金銀幣目前的整體價格水平是不是過高了?這個問題要辨證地來看待,相對于金銀幣的一級市場發售價格來說,目前的價格是高的,相當部分品種上揚的幅度是驚人的,但是,如果就此認為金銀幣目前的價格過 高、有虛火,就不免犯了認識上的根本性錯誤:金銀幣的一級市場發售價格是以同時期黃金、白銀基準價格為基礎,加上適當的鑄造成本費用和流轉成本來制定的,基本上貼近于同時期的黃金、白銀基準價格,除了少數工藝特別復雜、成本特別高的品種外,絕大多數金銀幣都是這樣確定發售價格的。但是,這種發售價格并不意味著就是市場
的實際價格,因為金銀幣與原始的黃金、白銀畢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金銀幣已經不僅僅是黃金、白銀,而是具有很高欣賞與收藏價值的藝術品,而其深厚的藝術內涵和收藏價值是黃金和白銀遠遠無法比擬的,這種附加值就是金銀幣價格能夠大幅度高于黃金、白銀價格的基礎。而金銀幣的發行量又極其有限,與黃金、白銀迥然不同,這就決定了它在進入收藏品投資市場后,不可能僅依黃金、白銀的標準決定市場價格,而是完全要看市場需求的多少、供求狀況的變化程度來定,如果考慮到金銀幣發行量的有限性,相對于收藏群體的稀少性,以及供需狀況的現實性,我們可以說,如果僅僅只以金銀的價格來衡量金銀幣,這絕對是一種錯誤,如果以此來認定金銀幣有“虛火”,那是不負責任的。
客觀地衡量金銀幣值不值現在這個價的標準是什么呢?那就是市場對價格的認同度,具體表現就是在此價位上的成交狀況,如果成交稀少,說明投資者和市場對這個價位是不認可的,說明其中真的有虛火,而如果在此價位上成交踴躍、需求旺盛的話,那就說明此價位已經得到了投資者和市場的認同,是客觀確立的價格定位,具有相當的真實性。回顧金銀幣近幾年的表現,我相信沒有誰會否認金銀幣良好的發展勢頭和突出的成交盛況,在郵幣卡市場全面“啞火”的背景下,金銀幣市場熱熱鬧鬧的景象就足以證明其需求之旺盛、購買之踴躍,而經常出現的斷貨更說明在發行量極其有限而市場需求又相當旺盛的情況下,至少有部分金銀幣品種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局面。有了這種有效的需求作為支撐,哪怕價格再高也只能說明受眾是承認的,那么它就值這個價。孤立地來看,動輒幾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確實是個不小的數目,確實容易產生“虛火”的印象,但深入研究,我們就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貴妃醉酒》、錯版《龍鳳呈祥》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越是價高,越是搶得厲害,所以說,看價格中是不是有“虛火”,關鍵并不在于價格本身。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擔心有“虛火”的人士對市場的關愛之心,也不能否認金銀幣市場中確實也可能存在著有“虛火”的品種,但個別品種有“虛火”與整個市場有“虛火”是兩碼事,不能因為個別品種的價格中有泡沫成分而推及整個市場同樣如此,事實證明,在金銀幣市場陷入階段性低谷的時候,市場并沒有如以往的某些市場那樣驚慌失措,倒是顯得相當平靜與從容,價格支撐的力度很強,時間也長,試想一下,如果整個市場真的“虛火”旺的話,那么遇到這樣的低潮,肯定已是亂作一團,價格也不斷地下滑尋求支撐了,怎么也不可能平靜與從容,這正反映出金銀幣市場正在不斷地邁向成熟與理性,這是一個好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