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否當上帝?(天涯布衣) |
發布日期:2004-3-18 17:4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前幾年,郵票成了談郵色變的泥潭,磁卡被打進了冷宮,流通紀念幣成為休克了的板塊,金銀幣則是讓人感到高處不勝寒,那幾年,我國的郵幣卡市場,哀聲遍地,風聲鶴唳,天蒼蒼,野茫茫。
雖然幾年中也曾有熱點出現,但均是蜻 蜓點水,微泛漣漪,波瀾不驚,偶有暴局,也是曇花一現,短短三天兩日,把人拋上了天堂,很快又把人扔了地獄,參與者的熱情,有如從炎炎的赤道一下就掉進了北冰洋。
為什么?只因為郵幣卡發行部門漠視了各方參與者的利益,懷著貪婪之心,緊緊在盯著參與者的資金,利益的重心不斷在向自己小集團傾斜再傾斜,參與者在苦苦地掙扎,有志之士百般呼號,大聲吶喊,均無明顯效果,大多數人無奈只好退避三舍。
收藏投資者托起了郵幣卡的市場,誰漠視他們的利益,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郵票磁卡的折扣率之低,把國家的聲譽喪失殆盡,更重要的是打碎了發行部門的美夢--------大量新品在倉庫里堆積如山,勞民傷財,害人終害已。
消費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失去了這批消費者,會斷送他們的生財這道,隨著日益枯萎的參與隊伍,使他們感到了威脅,終于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不得不重視消費者的利益。
首先是金銀幣發行部門,前后制定出十六字方針,改革發行思路,改革銷售渠道,網絡銷售,供應會員,盡管這種改革速度幅度還不盡人意,但畢竟已是一大進步,讓參與者看到了前途,迎得一片歡呼聲。
接著,流通紀念幣出現了重大轉機,重新起動發行機制,理順發行速度,在題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文化遺產、民俗生肖、重要事件等,受到了較好的歡迎;
金銀幣和流通紀念幣的活躍,吸引了一批新的參與者,郵政面對錢幣漸漸的活躍,感到自己的追隨者嚴重流失,進而轉向了錢幣板塊,不得不痛下決心,誓把郵票的參與者拉回來,與錢幣分庭抗禮,于是也進行了重大改革,降低發行量,篩 選題材,制定版式,嚴格制度,處理違規,終于有了今天的場面;
電信也不甘心坐以待斃,把大好市場拱手讓人,于是,也制定利好政策,特別“舊卡銷毀”消息一出,如同拔開云霧見青天,收藏者投資者重新看到了希望,恢復了信心,終天有了這兩天的賓客盈門。但傳言中的磁卡銷毀,不知是出于正常的業務的清理,還是有意培植收藏隊伍?這有待觀察。
也許這些部門是出于良知,大力發展收藏文化,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如何,畢竟他們終于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厲害,參與者的力量是不可輕視的。
收藏也好,投資也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參與能達到某種目的,那種不能為自己帶來享受的行為,那種破壞心情的參與,必定索然無味,不能長久,必定向較有前途的圈子轉移。
在這種情況下,發行各方必定想方設法把更多的人吸引到自己的領地來,以使自己的蛋糕做得更多,獲得更多的收益,這就是競爭,布衣認為,能有今天郵幣卡共同向好的局面,一是參與群體維權的結果,也是各發行部門競爭的結果。
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各發行部門離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集藏文化、扶持市場、真心為參與者利益著想、把消費者當上帝還有較大的距離,特別是郵政部門,當郵市稍有起色,一旦市場價格達到他們預期利益時,便迫不及待的把貨源拋出,同時,新郵的發行無論從題材從量方面,始終圍繞著自己利益轉,把參與者剛恢復的信心又撲滅了,當然,從今年發展來看,比過去進步了很多,畢竟他們看到廣大參與者的力量。
但愿各發行部門真正把消費者當上帝,一如既往的為我國的收藏文化做出貢獻。我們能否當上帝?
作者:天涯布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