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投資功能誰也不能否認,有句行話說得好,叫做“3年不開張,開張吃3年”,是指“吃準”一件即可得暴利。但是,如果3年不開張之后,沒有那個“吃準”的開張,是否可說這3年賠了?不是就有步入收藏一敗再敗至今不得一“贏”的人嗎?
以愚為例,步入收藏雖屬愛好,但以小搏大之心還是有的。譬如,以50元購得清代中期和田白玉勒子,其上刻有“竹苒霜后翠,鶴來晚風清”詩句和竹子、盤石圖畫,落款為“甲子春月二日”,基本上可定為乾隆九年(1744年)的文人飾物,市場價格應當在1000元左右。
當然也有時運不佳之時,一次碰見一些成串的窖藏錢,先購一串摔開,自漢五銖到南宋紹興皆有。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批錢中可能存在唐、五代十國及北宋珍罕之品,靖康錢當然也有可能存在其中。于是我以每斤50元之價購得30斤,心想只要摔出1枚靖康錢,我就有賺無賠,可偏偏3000多枚竟無1枚上檔次的錢,故賠了數百元。
就普通收藏來說,1997年以前“入道”者,只要是按市場價買多賣少,則如今大多已被“套牢”,現在多數藏品價格已遠低于當初購進之價。“收藏品不貶值”的神話已經破滅。1997年藏市火爆時,許多收藏者見藏品就搶購,到了不考慮喜好和“買古玩準賺錢”的境地,焉有不賠之理?當然,那時“勇于出貨”的少數人是贏家。
收藏具有鑒賞與投資職能,然而若單純從投資的角度去收集藏品,則肯定會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暫時的贏利或小利是有的,但永遠不可能“玩大”。甚至會以一個錢得一珍品兩個錢就賣出,而珍品價格卻是十個錢。只有把鑒賞與投資相結合,做到知鑒賞懂投資,方能成為有賺不賠或賺多賠少的收藏家。
來源:中國商報 作者:史春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