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學專用名詞 |
發布日期:2004-2-6 9:3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交子 北宋的一種鈔票,宋真宗時由張行于四川。每交面額一貫,每三年調換一次,稱作一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鈔票。
錢引 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記崇寧四年(1105年)令諸路更用錢引,準新樣印刷,四川如舊法。
小鈔 北宋的一種鈔票。《文獻通考》卷九記崇寧五年(1106年),詔當十錢惟京師及陜西兩河許行,諸路并罷,令民間于諸縣鎮寨送納,給以小鈔,自一百至十貫止,令通用行使,如川鈔引法。
關子 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記紹興元年(1131年),有司因婺州屯兵,請椿辦合用錢,而路不通舟,錢重難致,乃造關子付婺州;。
公據 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貨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印公據、關子,付三路總領所。
會子 南宋的一種鈔票。《宋史·食貸志》紹興三十年(116O年),戶部侍郎錢端禮被旨造會子,儲見錢于城內外流轉。
湖會 湖廣印造的會子,創始于宋隆興初年。
鹽鈔 又稱鹽引,宋代的取鹽憑證,是一種有價證券,可以作為代幣流通。鹽鈔每一席領鹽116.5斤,價6貫。
茶引 宋代的取茶憑證,性質和鹽鈔同,可以作為代幣流通。
坐龍 中國銀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蹲坐之態而得名。
立龍 中國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狀而得名。根據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可分‘水龍”和“旱龍”兩大類。
飛龍 中國銅元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取其作飛翔之勢而得名。
官局龍 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幣正面紀地文字鑄官局兩字而得名。用于福建、四川兩省本省銅元背面龍圖的區分。就龍圖本身而言,其應歸屬坐龍類。
大清龍 中國清代機鑄幣中最常見的龍圖之一。因幣正而鑄“大清金幣”“大清銀幣”或“大清銅幣”而得名。在銅元中,根據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可分“水龍”和“旱龍”兩大類。
旱龍 中國銅元龍網之一。因龍圖下方無水波紋而得名。與水龍對舉,通常用于“立龍”“大清龍”兩類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的版別區分。
水龍 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龍圖下方有水波紋面得名。與旱龍對舉,通常用于“立龍”“大清龍”兩類龍圖下方有無水波紋的版別區分。
珠圈龍 中國銅元龍圖之一。因龍紋外鑄有珠圈而得名。通常用于同類龍紋中有無珠圈的版別區分。
長須龍 清代機鑄幣中龍圖之一。因龍須稍長得名,與短須龍對舉。通常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但也有用于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短須龍 清代機鑄幣中龍圖之一。因龍須稍短得名,與長須龍對舉。通常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但也有用于其他銀幣、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反龍 清代銀元龍圖之一。因龍身作反“S”狀,有異于通常的正“S”形,故名。專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版別區分。
大尾龍 清代銀元龍圖之一。系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中的特殊種類。因龍尾特大而得名。專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曲須龍的版別區分。
曲須龍 清代機鑄幣龍圖之一。因龍須作彎曲狀得名。通常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分,但也有用于銅元龍紋的版別區分。
游龍 中國銀幣龍圖之一。因龍形作游動狀得名。專用于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銀幣各種龍紋的區分。
駝背龍 清代銅元龍圖之一。因龍形作駝背狀得名。常見于江蘇、江西、清江等地清代銅元。
花星 清代機制幣上的星紋。有梅花星、菊花星、米字星、十字星、長花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和圓點星等多種類別。通常鑄于金、銀、銅幣的正面中央和面背兩側。是區分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上緣 鑄幣的上端部分。通常用于對中國機鑄幣的形制描述。
下緣 鑄幣下方的近邊緣部分。通常用于對中國機鑄幣的形制描述。
邊道 鑄幣周緣的側面部分。有光邊、齒邊、鷹洋邊和本洋邊等多種。是區分清代、民國機鑄幣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珠圈 由眾多的圓點組成之圈。通常鑄于面背中央與邊緣之間,起裝飾作用。有無珠圈,是區分清代銅元不同版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收藏 孫仲匯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