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可以親手造幣目擊印鈔
造幣印鈔廠明年向公眾開放
把自造的“硬幣”帶回家
因為展館地址的三次變更,人們前往上海造幣廠開開眼界的愿望只能等到明年的國慶節才能得到滿足了。屆時將向游人開放的造幣博物館,會安置一個造幣機,使游人可以親自操作,并將自己造的“硬幣”帶回家。
“展館已經鎖定在造幣廠一幢修建于上世紀20年代的大樓的底層。”據上海造幣廠造幣博物館籌備組副組長蔣金成介紹,這幢大樓本身就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保護建筑,較適合用作陳列展覽。美中不足之處是無法將車間也搬到大樓里面,游人因此無法看到硬幣生產的全過程。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錢幣,上海博物館比較齊全。我們沒有那些寶貝,所以我們著重展示硬幣制作的工藝,以及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制作的各種紀念幣。”蔣金成介紹說:“重點展示工藝流程,目的是為了破除長久以來造幣業給人留下的神秘印象。”
據蔣金成介紹,歷史上,東方國家一般采用澆鑄方法來制作硬幣,稱東方貨幣;西方國家多采用打制的方法生產硬幣,稱西方貨幣。目前的機器印制硬幣是沿襲了西方打制工藝的原理,但在博物館還可以看到古代各種澆鑄模具。
按目前的計劃,造幣博物館將分成4個主題館:造幣史館、造幣工藝館、模具館以及新中國硬幣館。
看白紙怎么變成人民幣
進入位于普陀區曹楊路上的印鈔廠,記者看到一幢正在修建中的大樓,這就是計劃中2004年底向游人開放的新廠房和印鈔博物館。屆時,工人在進行常規生產的同時,游人就可以觀看“白紙變成人民幣的全過程”,普陀區旅游事業管理辦公室周智勇向記者介紹說。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4.5億元。總建筑面積46713平方米。
基于安全的考慮,除美國之外,世界各國的印鈔業是非常封閉的,一般不向外人開放。在過去,中國的印鈔廠的廠名使用的是代號,上海印鈔廠對外稱“542廠”,直到1985年才公開為上海印鈔廠。
不但廠名要明明白白地展示,“我們還要進一步開放,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開放印鈔廠的國家,游人可以買票參觀人民幣生產的全過程。”上海印鈔廠對外開放籌備辦公室工作人員錢章年告訴記者。
據目前的預計,大樓的1至4層作為生產車間。新的生產車間里將會安置進口的印鈔設備,進行機械化生產,現有的許多由人工操作的工序將被取代。每兩層生產車間建一個環形的夾層,用作一個參觀走廊,用玻璃隔開,游人可以從這里看到工人在下面操作和生產的流程。
頂上兩層將作為展廳,展品有上海印鈔廠1941年建廠以來的所有產品,包括第一至第五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紙幣、各種有價票證,例如糧票、布票、縫紉機票等,各種有價證券,例如國庫券、匯票、支票、股票等。
(摘自《生活文摘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