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2008年第14期楊覺“臺灣省的臺灣島地圖銀幣”一文后,似有另一說法,今提出與楊覺先生商榷。
楊覺文中寫道“蔣介石被迫退出大陸,逃竄到臺灣島。在這樣的政局形勢下,臺灣省把自己的省名鑄上了臺灣島地形圖,顯而易見是想表明,臺灣島是中國的,臺灣省是中國的,他們不歡迎國民黨蔣介石霸占臺灣,阻撓解放臺灣。此時,臺灣已受國民黨軍隊控制,此等用意自然不能明說,只能意會。如果不是這樣,難道還有什么更為合理的解釋嗎?”蔣介石、蔣經國二朝總統統治臺灣40年,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觀點,從反攻大陸到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體制,文革前在香港秘密接觸,重開國共和談,因文革而擱置。1978年12月16日停止炮擊金門、馬祖,1981年鄧小平進一步向蔣經國“示好”,中共新任總書記胡耀邦公開邀請蔣經國等國民黨官員“回老家瞧瞧”。葉劍英委員長提出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對臺方針,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1986年蔣經國堅持李煥接任國民黨中常委秘書長一職,并與之進行長談,蔣經國說有三個目標,要李煥替他達成。“我們必須采取主動,踏上中國的統一之路,臺灣和大陸,終究必須統一,兩岸若不統一,臺灣恐怕將越來越難單獨存在。”兩岸統一是蔣經國強調得最明確、最強烈的一點。從歷史上看,到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病逝世,臺灣政壇和大陸兩岸統一的政治綱領是明確,由于李登輝之流出爾反爾,呂秀蓮臺獨急先鋒,到陳水扁去中國化,近20年臺獨鬧劇到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掌臺灣政壇,試看兩岸發展政治領袖們的政治風采。
有臺灣地圖的幣從中華民國38年(公元1949年)起至中華民國44年(公元1955年)止,都可以看到。并不是臺灣地方不歡迎國民黨蔣介石霸占臺灣而發行,不然在中華民國38年,發行壹角青銅幣臺灣地圖幣和伍角銀幣臺灣地圖幣,這兩只幣流通時間不會超過一年,因為中華民國39年發行的貳角臺灣地圖鋁幣,從材質變化上就可以說明。1949年發行的青銅幣和銀幣材質價值遠高于鋁幣材質,是否可以推斷,當時幣改不是在當年1949年6月進行,而是在1950年,為完善中華民國39年貳角鋁幣幣制,于中華民國43年發行的伍角黃銅臺灣地圖幣和中華民國44年發行的壹角鋁幣臺灣地圖幣。臺灣地圖幣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連續6年發行,也證明當時臺灣領導人的政治意愿。況且蔣介石敗退臺灣早于1948年,已實際在臺灣做好各項準備工作。1967年開始鑄造以蘭花和梅花為幣圖的輔幣。
今將四枚臺灣地圖幣拍攝出來,供愛好者共同欣賞。以上四枚臺灣地圖幣輔幣發行年號均只有一個年份,但不代表僅在一年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