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幣是有“毒”的,陌生的眼睛不能看,尤其不能多看,不然,你就會不知不覺的“中毒”。我自己是這樣的一個“受害者”。而我在和朋友閑來品茶時,又有多名朋友看的中了“毒”,我擔心;假如“傳染病”一般的傳播,那何以為堪?
我喜歡上金銀幣有個潛意識沖動。我奶奶高壽,臨終前那年(我奶奶逝于88年9月)春節,她將一生積蓄在30枚銀幣,分給了六個子女。但給我母親多了一枚,是七枚。奶奶向子女們說明;這多的一枚,是我的大奶奶(爺爺的嫂子),在我滿月的時候,給我當賀禮的。因為我是長孫喲。這枚滿月賀禮的銀元,我奶奶給我珍藏了35年(53年-88年),可見銀元對一般人家之珍貴喲。因為此,十年前在家庭經濟不再為溫飽謀了,開始接觸錢幣,但也畢竟囊中羞澀,僅至于銀幣,流通紀念幣。然后一接觸后,竟如吸毒般的難“戒”。
是的。金(銀)幣雖小,但就內容說:包羅萬象,歷史的,人物的,事件的,山水的,生肖的,名畫的,文學名著的等等,等等。觀賞之余,可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就工藝說,鏡面的,磨砂的,噴沙的,反噴砂的,本色的,彩色的,幻彩的,金銀合鑄的等等,細細把玩,可比較短長,自得其樂;就視覺美感說,即驚訝方寸之間,所包容大千世界,又嘆服金燦燦,銀光光的材質和精美畫面的完美結合。當然,還有因大部分金幣,隨時間流逝,竟在增值的因數,我也食人間煙火,自然樂觀其成,投資成就感也不免油然而生。所以,對金幣,不看則罷,看了不忍釋手,多看實在成癮。
“君子以同道為朋”,在和同事,友人喝茶,聊天過程中,自然的,獨樂樂讓位于眾樂樂的。性情所至時,拿出一些自己的珍愛,與人分享;獲得一枚或幾枚美幣時,還忍不住電話,信息告之友人。這一來,“誤人子弟”不少。今年來,不知什么原因?是老板們口袋的錢更多了,還是一些白領們收入迅速增加了;是股市中發了小財了,還不知是炒房賺了大錢了。接二連三的朋友,相繼“中毒”。我一位搞古董收藏的朋友,他最不喜歡看的就是什么現代古董,復制古董。對當代書畫,郵票磁卡,高價禮品,是本能的反對。但一次在我那里看了五盎司的金幣,看了生肖公斤幣,竟然心動。一買;五盎司金幣兩枚,生肖公斤一套,呵呵,還怪金總為什么到現在只出了6枚。一位搞房地產的朋友,看了后,驚訝自己怎么不知道有這樣的好東西。于是,8月16 日硬拉著我,帶做他的摯友,考察了滬工郵市;于是,撇開我直接和我介紹的幣商熱線聯系,于是,在不到半月時間,買了公斤生肖幣,取得真經,西游記五盎司銀全套,彩金京劇4枚金幣全套。。。。。他的行為讓我羨慕—有錢人買金幣舉重若輕,彈指一揮,也讓我羞死---自以為起跑比他早的多,誰知一瞬間,被他追上半截。還有一位股市的勝利者,原先是我的屬下,來我處聊天時,一下中“毒”,他說股市賺來的錢,買金幣既不心疼,又鎖住了獲利的“籌碼”—安全;他還從試圖把握未來經濟大勢的角度分析;購入相當量的金幣,是家庭財產的有效組合,誰知道以后通脹到什么地步呢?因此,他請我幫他找一位幣商朋友,在年內買進100萬的金幣,在我現在寫此文時,蓬萊集藏齋的朋友已經幫他完成了50萬的任務。
金幣有“毒”,看不得,富人們更看不得。即便我們的國度傳統包袱沉重,黨紀國法嚴明,但飽暖尚且易思淫欲,更何況玩金幣是有品味又高雅,既保值又能賺錢,不中“毒”真的有點怪了。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中“毒”,擴大我們共同愛好的圈子。但我實在也擔心這個圈子的擴大—那些花了幾十萬,只當毛毛雨的新幣友一多,價格還不飛天。我們還怎么能以現在的成本,購的心儀的幣品。到那時,呵呵,獨樂樂不成了喲。
2007.8.26凌晨
作者:閑來品茶 來源:中國集幣在線行情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