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上海《新民晚報》,出版日期:2007年5月4日,作者:王成
周令釗和陳若菊是一對與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結下不解之緣的傳奇夫婦。他們為開國大典繪制天安門毛主席畫像,也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及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等眾多設計工作——
1、開國大典前夫婦攜手繪制主席畫像
走進周令釗教授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壩路奧林匹克花園的家后,記者眼前豁然開朗:敞開式的客廳、餐室、書房連在一起。南面落地窗高大,陽光照入,窗前多盆花卉生機勃發。
“為開國大典畫毛澤東像時,您只有30歲,如此年輕,這么神圣而光榮的任務為什么會落在您的身上呢?況且,當時您搞的是實用美術而非油畫專業?”面對記者的疑問,周教授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難以忘懷的往事。“其實,我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是機緣造成的吧!”
1949年9月初,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禮賓司司長王拓到藝專請畫家為天安門城墻上繪制一幅大型毛主席畫像,藝專校長徐悲鴻和黨委書記江豐共同決定,由周令釗擔此重任。之所以選定周令釗,是因為1949年4月20日,周恩來在北平六國飯店主持國共和談,周令釗就曾為和談的會場繪制過一幅毛主席畫像,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好評。
從1949年9月上旬開始,周令釗和夫人陳若菊每天清晨帶著干糧登上天安門城樓東側繪制畫像,一直工作到黃昏,才雙雙離開天安門城樓回家。周令釗主要畫毛主席畫像的眼睛、鼻子等關鍵部位,而陳若菊則提著小油桶,往灰軍裝上涂大塊大塊的油彩。
在毛主席畫像繪制過程中,時任北京市市長的聶榮臻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看過一次。他見毛主席的畫像別具神采,對周令釗的藝術水平十分贊賞。當時,依照繪制的毛主席照片的衣領扣敞開著,聶市長便建議畫像作點改變,把衣領畫成扣著的,周令釗按照他的建議作了改動。這樣,毛主席的畫像就顯得更加莊嚴齊整,大家都認為改得好。
l0月1日,毛主席率領中央領導登上了天安門,毛主席就站立在毛主席畫像的正上方。參加開國大典的周令釗和陳若菊站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側,他們親眼看見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親耳聽到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看到,掛在天安門城墻上的毛主席畫像和站立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光輝相照,心中頓時涌動著無比的光榮和自豪。
2 、設計第二套人民幣時妻子被蒙在鼓里
1950年,有關部門找到當時的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羅工柳,提出要設計新的人民幣,而羅工柳就找了周令釗做搭檔。
周令釗設計第二套人民幣時,當時是絕對機密的,任何人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他的夫人陳若菊也被蒙在鼓里。好長一段時間里,每到周末的下午,銀行的車子就來把周令釗他們接走。所以,很長時間妻子只知道他們每到周末就去“開會”。
“第二套人民幣的裝飾紋樣之所以有一股濃烈的民族氣息,是因為那上面采用的完全是我國民族的傳統紋樣。”周令釗教授說:“那些日子,我拿著速寫本,一遍遍地去故宮、頤和園,從那里的石雕、欄桿、檐角、銅器上尋找圖案,有時我站在故宮畫屋上的檐角,有時我在頤和園蹲在地上畫石雕上的花紋,就這樣我畫了十幾個本子,終于從中篩選出了一些滿意的圖案,用得最多的是我國從唐代就出現的一種紋樣,即裝飾用語中被稱做‘唐草’的紋樣,這種紋樣美觀而且可以連綿不絕地畫下去,比如環繞著面額的紋樣基本都用的是‘唐草’,而2元券背面景框則是故宮的窗欞給我的啟發。”
周令釗擅長宏觀勾畫,而陳若菊則善于精雕細刻。周令釗寫實些,陳若菊則裝飾味很濃。他們夫妻在繪畫上的合作源遠流長。比如說,畫1元券的襯底——燕子桃花,畫幾只燕子?燕子朝哪個方向飛?這要在討論中才能定下來,周令釗用鉛筆勾的燕子,可能是很寫實,而陳若菊則要把燕子畫得更有裝飾感,因為這更像鈔票。第四套人民幣出現毛主席和其他領袖的頭像,可以說是偶然的機會造成的。本來50元和100元券的任務是突然增加的,設計小組把50元的圖畫完了:工、農、知識分子。那么,100元的畫什么,這真叫設計小組絞盡腦汁。正當山窮水盡之時,出現了轉機。國慶節那天,周令釗教授打開了電視機,那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慶,周令釗要看看國慶節的游行隊伍。突然,周令釗的眼睛定住了。原來,游行隊伍中出現了四輛彩車,彩車上是已故的四位領導的巨幅畫像,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一字排開。周令釗茅塞頓開,最后這個想法獲得了中央的批準。
3 、 夫婦倆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
1949年7月1日,周令釗和夫人陳若菊在證婚人徐悲鴻先生和廖靜文先生家的院子里舉行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婚禮,從此便開始了兩人相濡以沫、夫唱婦隨的生活。
周令釗出生在湖南平江三市鎮托田村,母親鄭家一畢業于長沙周南中學,是徐特立的學生、楊開慧的同學,后在長沙橫翠女職教美術。受母親的影響,周令釗從小就愛好美術。抗日戰爭時期,周令釗在湖南抗敵畫會和武漢抗敵演出隊從事宣傳工作,畫宣傳畫、漫畫、連環畫,做舞臺美術設計。1948年,他應徐悲鴻先生的邀請,來到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任教。此時,正是迎接解放的時候,周令釗常常帶領學生們畫宣傳畫、寫標語。北平解放后,由于沒有大型會堂,許多國家級的會議都在中央美術學院禮堂舉行,而布置會場的任務便成為周令釗的“家常便飯”了……在長期的實踐中,他成了中央美術學院有名的“快手”——構思快、動手快,并為一些領導同志所熟知。
如今,87歲高齡的周令釗教授依然揮毫潑墨不止,一年里總要與夫人一起外出游歷寫生,寄情于山水,怡情于紙墨。今年,應朋友之邀他完成了一幅長8.1米、高0.9米的彩墨畫長卷《麗江行》。整個長卷恢宏大氣,但細節處又精彩入微。周令釗先生說,僅畫面中古鎮密密麻麻的地板磚就費了不少氣力。對于近90歲的老人來說,畫如此長卷實屬不易。
目前,他的女兒周容正在精心編輯《周令釗畫集》,不久后,這本畫集將正式出版發行。
[upload=jpg]UploadFile/2007-5/200754221891084.jpg[/upload]
周令釗講述往事
[upload=jpg]UploadFile/2007-5/2007542211625064.jpg[/upload]
晚年的周令釗夫婦依舊忙碌
[upload=jpg]UploadFile/2007-5/2007542212356485.jpg[/upload]
周令釗一九五四年所繪的插圖——王貴與李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