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File/2006-12/20061217145550169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12/20061217145555892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12/200612171456124442.jpg[/upload]
以下文章刊登于《錢幣》報第24期。作者張健初,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摘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的字樣,謝謝!
為了走向更遠的世界
1996年,金銀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推出了終場之作——第5組。這組金銀幣的背面圖案,依序表現的題材,一是馬具,二是樂器,三是船舵,四是索橋,五是天文鐘。其中“馬具”、“船舵”,表現的是交通工具,而“索橋”,則是出行的道路。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走向更遠的世界。這3款品種均為1金1銀,其中金幣的面額為50元,規格27毫米,重1/2盎司,發行量1200枚。銀幣面額5元,規格36毫米,重22克,發行量15000枚。金銀幣均由沈陽造幣廠鑄制。
據金銀幣“馬具”上的文字,馬具的發明,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從現有資料看,古代馬具主要包括絡頭、銜、鑣、韁、胸帶(攀胸)、鞍、馬鐙、馬鞍、韉(障泥)、蹀躞帶和鞧帶,其中馬鐙,在“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②”中,有過表現。從金銀幣“馬具”看,稱之為“車馬具”更為合適(另外有軎、銅轄套、鍾、轅、軛、衡末飾等)。畫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為行進中的馬車,駕車人手拉馬韁,暗暗運力。馬蹄疾飛,馬嘶飛揚,拉車的兩匹駿馬,或顱高抬,或頭低躬,都盡職盡守,拼盡了全身氣力。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動感畫面。與之相反,其上的畫面,則是一種平和的靜態。馬車正進行短暫休息,駕車人手抱馬頭,正低低私語,與馬進行零距離交流。對馬的熱愛,對馬的關心,生動地體現在這細微的動作之中。一上一下,一動一靜,一開一合,既表現了馬,表現了馬車,又表現了人與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馬具”在其中,也得到了最完美地體現。應該說,這是一款設計非常成功的金銀幣作品。
用文革時期最流行的比喻,“大海航行靠舵手”,船舵在航海中的作用,誰也無法取代。古代“舵”曾寫為柁、柂等。東漢劉熙《釋名·釋船》記:“柁,拖也,在后見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順流不使他戾也!苯疸y幣“船舵”記述其發明時間為“公元一世紀”,指的就是這一歷史時期。從相關出土文物看,船舵是由船槳演變而來。槳在作推進工具時,兼顧控制航向。后于船尾專設槳手控制航向。隨船體加大,槳葉面積也隨之增加,船舵又單獨而生。船舵的發明,推動了船舶發展歷史,它與風帆、指南針一起,為船舶安全航行的三大主體,也由此成就了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金銀幣“船舵”的設計者,采取了一個特別的視角,通過一艘正在遠航的木帆船船體尾部,表現了船舵在航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水向后流動,遠方還有另有同行的船只,遠遠近近,風在動,水在動,船在動,舵在動,一幅寧靜的航海畫面,生動而深刻。唯一可惜的,是木帆船上的撐篙者,它的出現,使我們對畫面表現的究竟是海,還是湖產生了深深疑問。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⑤”金銀幣中的“索橋”, 出現在“公元十世紀”, 但畫面上的索橋具體為哪座橋,不清楚。從時間上判斷,四川灌縣珠浦橋相對接近一些。據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的記載,珠浦橋“為石籠、木柵、竹繩,而屬繩于柵,植于籠,跨江而橋。”以索為橋,多在我國西南地區,深山峽谷,河流湍急,或以藤,或以麻,或以竹,或以皮繩,或以鐵,凌空架之,于是就有了多種材料和多種形式的索橋奇觀。金銀幣“索橋”設計思路不清晰,面對諸多索橋,設計者無從下手,于是只好在主畫面左上方,另外再“架”一座。古代索橋大致有6種類型,分別為單索溜筒橋,雙索雙向溜筒橋,上下雙索步道橋,V形截面雙索或三索步道橋,并列多索步馬橋,多索網狀橋等。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鐵索橋,是瀾滄江上的霽虹橋。而最有名的,四川瀘定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它建于西漢元年(206),至今已有1800年歷史。因有“紅軍搶占”的特定經歷,現在已是重要的紅色的歷史文物。金銀幣“索橋”的設計,為紀實手法,設計者自己的講述多一些,而給欣賞者留下的想像空間,則少一些。從這個角度,它只能算是平平之作。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12-17 14:58:26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