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刊登于《錢幣·2006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特刊。作者俞敏,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摘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的字樣,謝謝!
等啊等,奧運紀念金銀幣和流通紀念幣(第一組)終于和大家“親密接觸”了,那按捺不住的興奮勁兒,不僅洋溢在收藏愛好者臉上,也洋溢在每個市場經營者和投資者的臉上。當然,這種心情難免會在奧運幣的價格上有所反映,高開自然是免不了的。不過,之后的走勢也確實讓大家頗費躊躇,因此價格也就在一點點的上上下下中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反正離北京奧運會還有一段時間,先拋開煩人的價格不說,今天就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看奧運幣:
一、要拼就拼特色的——一點沒錯
捧著先后發行的奧運第一組紀念幣和澳大利亞珀斯造幣廠鑄造的多哈亞運會紀念幣,總忍不住有挑剔的比較:說真的,要論現代感和表現的力度,那還真得說是多哈亞運會紀念幣略高一籌,簡潔的構圖加上輕巧的一抹色彩,總有栩栩如生的運動感覺,絕佳的鏡面效果近乎完美地折射出了主體圖案;當然,要說文化的底蘊,那多哈亞運會紀念幣就沒法和咱們的奧運紀念幣較勁了,古代馬術、射箭,咱們祖先玩的時候卡塔爾和澳大利亞還不知在哪呢。至于兔兒爺、布老虎、中國節、放風箏、踢毽子等等,外加上中國印,那整個就是讓老外瞠目結舌的中國特色,誰不想把最具民族特色的東西搬上紀念幣?可許多家沒這個條件,而我們隨隨便便挑幾樣就能“鎮”住了,估計后幾組還不知得整出點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呢!表現現代運動的紀念幣比比皆是,可古老的文明還是讓中國奧運幣占得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用現代技術所無法企及的高度,要說整體上中國奧運幣勝出一籌,最重要的砝碼恐怕就在于此。技術可以學習,可底蘊是學不來的,中國人都覺得不錯,那讓老外嘴干舌燥豈不是小菜一碟?都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看中國奧運幣的第一組,就知道這話一點沒錯。
二、要賺就賺老外的——是條正道
奧運紀念幣第一組的發行量確實有點驚人,除了流通紀念幣1000萬套的發行量有點讓人驚喜外(想想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那才叫驚人),金幣6萬套和銀幣16萬套的發行量恐怕都是“天量”。原本也以為這樣的發行量肯定沒戲,可有先知先覺提醒了咱們:別忘了,奧運會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辦奧運、發奧運幣都有一個相同的道理——除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外,還得算計外國人的口袋,16萬全賣給中國人恐怕有點難度,可放眼全球那么多關心奧運會的人、那么多奧運題材收藏者、即使只算到中國來看奧運會的老人,這16萬還真算不得什么。別拿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說事,盡管那也有一定的國際題材因素,可跟奧運會完全是兩碼事,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紀念幣出去后好多還返回來,奧運會出去后絕大部分恐怕就是“肉包子打狗”了,不信您瞧著。辦奧運是件大好事,可賠錢辦奧運也有點說不過去,那就讓奧運紀念幣打響賺錢辦奧運的“第一槍”吧,當然,既要考慮國內市場,也得關照國際市場,不偷不搶、合情合理賺老外的,是條正道。
三、要玩就玩先進的——有點意思
拿著奧運第一組流通紀念幣仔細端詳,怎么看怎么覺著舒服,這倒不是因為福娃,說實在的,沒覺得福娃有多招人喜歡,也沒覺得整個設計有太多出彩的地方,而是鑄造本身的妙處:縮微工藝、隱形工藝……這么強的防偽性能,聽著都玄乎。咱們的熊貓幣在世界上也算大有名氣,跟楓葉幣等不相上下,現如今,我看咱們的奧運幣也總算把中國的流通紀念幣帶上了一個新層次,臉上有光。都說紀念幣怕氧化,且不管它,先把玩、琢磨個夠,至多再花費點多買些。奧運會是件嚴肅的大事,千萬不能在小小的紀念幣上弄出事端,渴著勁地把所有看家的技術都用上吧,這樣的奧運幣才能越玩越有意思,還能玩出點科學知識,期待著下一組嘍!
[upload=bmp]UploadFile/2006-11/2006112721521565692.bmp[/upload]
[upload=bmp]UploadFile/2006-11/2006112721523671322.bmp[/upload]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11-27 21:54:03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