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說幣第53回
一年一度的北京郵票錢幣博覽會已于昨日落下了帷幕,縱觀本次錢幣展會,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總體上是成功的,特別是在組織方面,安全保護方面,井然有序。但也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地方,最大的遺憾是在于讓許多錢幣愛好者感到中國貴金屬紀念幣在已經發展了27年的今天,卻仍舊沒有形成自身“本早該具有”的內在價值和文化。
要想在真正意義上舉辦好一屆成功的錢幣博覽會,那么金幣總公司就首先要認清其開辦的主要意義。在我們國家日益強盛和人民群眾逐漸富裕的今天,中國貴金屬金銀紀念幣的發行目地已不再僅僅被局限于出口創匯的特定工具,而更多的是面向范圍更加廣泛的海內外各層次收藏、投資以及有禮品需求的不同群體,因此我們就不能再用以往的舊模式和老眼光來審視和看待這個問題。從本次博覽會中不難發現,組委會在布展和一些硬件安全配套基礎設施方面也確實顯現了一定的獨到匠心,特別是保安和工作人員每天來回不停穿梭于展會中的場景也確實很讓人感動,但這些只注重于表面的形式化服務工作在廣大的與會者眼中卻極顯尷尬,比如,沒有引導和講解參觀的工作人員就很難讓一些初級金幣愛好者較快的進入錢幣界的藝術殿堂。
作為國際性的錢幣盛會,每年一屆的北京錢幣博覽會已經成為中國貴金屬金銀紀念幣向人民群眾普及和推廣的重要宣傳平臺,所以從金幣總公司方面來講,就更不應該將其列入能夠實現盈利的創收對象,而應該作為事業性活動來回報給每一位金幣集藏愛好者,與之相關包括宣傳資料、雜志等都應該隨之劃歸成一項不盈利或少盈利的行業性公益事業。探究如何能夠從中更好的樹立和激發更多預參與者和老收藏愛好者的興致興趣,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積極辦法來培養和壯大更多的參與群體。試想當前的錢幣博覽會如果沒有了必須要各處蓋章才能有兌獎功效的門票外,每天又會有多少人愿意天天不辭勞頓的來參加這個猶如雞肋似的展會呢?
對于本次博覽會中的“郵幣拍賣會”,最讓人傷心不已。曦雨要在此首先引用一位圈內知名老網友“金不換”先生的一段較為經典的評論:“這樣一個拍賣結果反映了金銀幣收藏的沒落和悲哀. 在參拍者的眼中, 鑒定證書的價值, 還有銀盤的價值, 遠遠要高于金銀幣本身的價值. 很多金銀幣不是流拍就是在起拍價成交, 熊貓銀幣更是在起拍價以下成交(遠低于2005年時的成交價), 這種現象只能說明中國金銀幣收藏活動還任重道遠, 不容樂觀”!“避諱投資,鼓勵集藏.”是金幣總公司一貫對外宣傳的實質性基調,而對于收藏對象的引導方向往往又是只針對新發行的幣、章大做文章,甚至通過1號證書來刺激,這種不深入探求金幣文化實質,不注重理性投資內在價值的倒掛式畸形宣傳模式,可以說是對全體金幣集藏愛好者的一種蔑視和諷刺,再新、再熱門的金幣也終將成為老幣,而一旦成為老幣,其定義就將視必會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垃圾,這種“重新而輕舊”的歪曲集藏理念如不盡快得到合理的修正,其結果只會逐步促使“朝陽”的金幣事業盡快走向沒落的“夕陽”。
請金幣總公司領導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