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新中國第一次設計制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以 來,從無到有,目前已累計發行金銀紀念幣1400多個品種,這在世界金銀紀念幣制造發行史名列榜首。
20多年來的中國金銀紀念幣逐步發展的歷史,也是我國造幣工藝逐漸完善提高的歷史。
就世界范圍來講,1970年以前發行金銀紀念幣的國家寥寥無幾,主要是幾個發達國家,鑄造發行數量也不大。金銀紀念幣鑄造的經典工藝也僅為鏡面噴砂。近20多年來,隨著發行金銀紀念幣國家的增多,世界范圍金銀紀念幣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對金銀紀念幣的鑄造工藝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多年來,中國金銀紀念幣的鑄造生產工藝特點主要可分為模具制作工藝和整體生產工藝兩種。所謂模具制作工藝特點,主要是指模具經過多種方式的雕刻、噴砂、研磨等工藝手段,直接一次成形鑄造紀念幣,達到較好的樣幣效果。而整體生產工藝特點,則是指在模具加工的基礎上,另外輔以的其他金屬鑲嵌、局部鍍金、增加絲齒滾字工藝流程等生產工藝手段。
模具制作工藝特點主要有:
1.傳統經典鏡面噴砂工藝。底面為研磨鏡面,浮雕、文字為噴砂效果。尤其是模具鍍鉻后噴砂感覺更細膩。
2.凹刻法線條鏡面結合造型工藝。在傳統鏡面噴砂工藝基礎上,對造型主體進行設計處理,使其主體部分也采用折射光線角度不同的鏡面效果。
3.反噴砂造型工藝。在原浮雕或文字噴砂部分,局部采取光亮工藝。有手工模具拋光和化學模具拋光兩種方法,增加了幣面的表現力。
4.隱形雕刻工藝。采用平行柵欄細條,依據圖案造型形成局部缺口,雕刻相當精細,不同角度兩種效果變幻互換。
5.縮微雕刻工藝。在原模圖案的特定隱蔽部位,雕刻肉眼不易察覺的細微文字,作為防偽手段之一。
6.多層次噴砂工藝。采用不同目數的噴砂效果,在同一造型主體上體現,并互相對比,層次較為豐富、細膩。
整體生產工藝特點主要有:
1.雙金屬工藝。預先制作兩種金屬坯餅,最后由模具一次壓鑄成型,利用金屬相互擠壓相對穩定結合,幣面正背效果相同。
2.局部鑲金箔工藝。預先制作相應造型的金箔。在第一次壓鑄后形成的預留位置放上金箔,再次壓鑄成形。
3.局部鍍金工藝。可在成品鑄造前對坯餅進行鍍金,也可在成品鑄造完成后,利用局部涂遮技術在需要部位電鍍純金。
4.邊部絲齒滾字工藝。采用鑄前坯餅滾壓和鑄后滾壓均可,視不同材質而定。也有直接利用模套壓鑄成型,但技術難度較大。
5.金鑲銀雙金屬工藝。在制作定型的金坯餅上鑲放銀環,再一次壓鑄成形。一面為純金幣面,另一面為雙金屬鑲嵌效果。此 工藝較為復雜,制作難度較大。
6.彩色印制工藝。中國金銀幣正準備立足國內,開發高質量的彩色幣制造工藝。
現將中國金銀紀念幣鑄造生產工藝特點及其首枚代表作品按時間順序列表如下:
首枚采用各種特色工藝的金銀幣生產時間 | 品 名 | 封底圖號 | 工 藝 特 點 | 備 注 |
1979 | 建國30周年金幣 | | 傳統經典鏡面噴砂工藝 | |
1982 | 熊貓普制金幣 | l | 凹刻法線條鏡面結合造型工藝 | |
1990 | 熊貓精制幣 | 2 | 金銀雙金屬工藝 | |
1995 | 熊貓普制金幣 | 3 | 反噴砂造型工藝 | |
1996 | 熊貓加字銀幣 | 4 | 局部金箔鑲嵌工藝 | |
1997 | 澳門回歸第一組 | 5 | 隱形雕刻工藝 | |
1997 | 熊貓銀幣 | | 背面局部彩色印刷 | 一盎司 |
1998 | 熊貓加字銀幣 | 6 | 局部鍍金工藝 | |
199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 | 7 | 縮微雕刻文字工藝 | 5盎司金銀幣<開國大典> |
199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 | | 邊部絲齒滾字工藝(ZHONG GUO字樣) | 1/2盎司金幣、l盎司銀幣 |
199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 | | 凹刻鏡面文字工藝 | 正面圖案 |
2000 | 千年紀念金幣 | | 金鑲銀雙金屬工藝 | L/2盎司金幣(正面為純金,背面為雙金屬,兩面效果不同) |
2000 | 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紀念銀幣 | 9 | 多層次噴砂工藝 | 正面圖案 |
胡福慶 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