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錢幣拍賣活動日益頻繁,集幣愛好者參加拍賣會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人們樂于參加錢幣拍賣會是基于錢幣拍賣有這樣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公開性,二是競爭性。許多平時在錢幣交易市場上很少露面的珍罕錢幣品種常會出現在拍品目錄上,加之所拍品種一般都經過專家鑒定,拍品的真偽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對普通的錢幣收藏和投資者來說有吸引力。從近年來一些錢幣拍賣的成交情況看,既反映出不少求購者的消費心理,亦可從中窺察出錢幣交易的世相。
一、求全型:在拍賣會上,有些錢幣拍品會以高出市場價位成交,如南方某城市錢幣拍賣會上有兩枚流通金屬紀念幣“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四十周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分別以1100元和300元成交(還需另交10%傭金,該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這主要是有些新手收集流通金屬紀念幣起步較遲,尚缺這兩枚龍頭品種,為了買個放心,只得付出高價從拍賣會上購得。
二、儲蓄型:由于近年來銀行儲蓄利率已降得很低,有些人為了保值,將目光逐步轉向錢幣拍賣市場。他們只要覺得價格適中就買,將收藏錢幣當作一種定期儲蓄,這種人是典型的長期投資者。
三、觀望型:部分資深集市者在錢幣價格不斷升值的情勢下,有一些復品意欲出讓,但又感到市場價格變化莫測,于是采取觀望態度參加拍賣會。他們并不急于將自己所持錢幣出讓,唯恐松手后價格再升,而是待價而沽。
四、試探型:在某地舉辦的錢幣拍賣會上,有兩張號碼相連品相上佳的第二版人民幣叁元券亮相,結果只有一人應價,經多方打聽才得知賣出、買進者竟是同一人!原來此人收藏有幾十張連號碼的叁元券,而以兩張亮相,看看到底有多大價格回旋,以試探市場對該品種的反響。
五、哄抬型:在錢幣拍賣會上,個別出品者為自己的拍品首先叫價,有的則聯絡“托兒”哄抬價格。如1998年秋季某城市舉辦了—次拍賣會,一幣商想出手兩卷“熊貓”特種幣(100枚),為了能賣出個好價,讓其弟一同參加競拍,將價格逐漸喊高。到11000元后再無人應標,該幣商白白損失了10%的傭金,但他坦言這也是投資行為中必然會出現的風險。
六、撿漏型:有些錢幣拍賣會常采取無底價拍賣形式,由于不少大款對一些低價拍品不屑一顧,而撿漏型的參拍者有時也會買到便宜貨。筆者有位老銀幣收藏的朋友,經常參加無底價錢幣拍賣會,曾以10元一枚買回很多銀毫子,其中有“民國三年袁世凱像貳角”“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壹角”“東三省造光緒元寶貳角”等多種,而這類銀毫子的市場交易價一般在十幾元至數十元不等。
七、自我保護型:在某些無底價拍賣會上,有些委拍人見拍賣過程中自己拍品的叫價離市場價差距尚大,為了防止被他人“搶漏”,自己出價收回拍品,寧愿付出傭金,來進行自我保護。
摘編于《收藏》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