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的防偽技術
硬幣的防偽措施主要體現在硬幣的材質、形狀和鑄造工藝上。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造幣生產過程中引用了許多新的工藝和技術。現代世界鑄幣材質豐富,形狀各異。除了傳統的平邊,絲齒外,還出現了多邊形、異型、圓形中間打孔、間斷絲齒、連續斜絲齒、雙金屬鑲嵌、三金屬鑲嵌、局部鑲嵌、邊部滾字、邊部凹槽滾字、絲齒滾字、隱形雕刻、激光全息、彩色、微粒細點、高浮雕、反噴砂等全新概念的新工藝、新技術。在造幣材料的選用上也突破了以往傳統的觀念,除了金、銀、銅、鎳、鋁及其合金等傳統的造幣材料外,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出現了三明治式的銅—鐵復合、鎳—鐵復合造幣材料和鋼芯鍍銅、鋼芯鍍鎳、鋅芯鍍銅等等包覆材料,不銹鋼也應用于制造流通硬幣。這些造幣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使用,大大地增加了金屬硬幣的鑄造難度,提高了金屬硬幣的技術含量,增強了金屬硬幣的防偽性能。一般采用的防偽措施有:
1、多邊形幣和異型幣
為了適應機器高速壓印金屬硬幣的要求,傳統的機制幣形制主要為圓形,大多數金屬硬幣的邊部都有連續絲齒,少數為平邊無絲齒。為了豐富金屬硬幣的形制,同時也為了提高硬幣的仿造難度,增加硬幣的防偽技術含量,研制開發出了非圓形的硬幣,從三邊形到十幾邊形都有。而應用于流通硬幣的形制主要有七邊形、十邊形等,如英國的20便士硬幣、塞浦路斯的50分幣就是七邊形,而伊拉克的1第納爾幣、菲律賓的2比索幣即為十邊形。用于流通的異形幣,主要邊部形狀為波浪形(亦稱梅花形)。其他用于制造金、銀、銅紀念幣(章)的異形幣有三邊形、長方形、環形、扇形、橢圓形、盆形及鑲拼式等等。
2、圓形中間打孔
嚴格地說,圓形中間打孔也屬于異形幣。采用圓形中間打孔的流通硬幣的國家并不多,如日本5日圓幣和50日圓幣、黎巴嫩的1皮阿斯特幣,丹麥的25歐爾幣和5克郎幣。我國古代的鑄錢中間都有一個方形孔,象征著“天圓地方”,民間稱這種鑄錢為“孔方兄”,但自出現機制幣后,就不再采用中間打孔的錢幣形制了。前些年,我國造幣廠采用壓印后再沖孔的工藝技術仿制古代的方孔錢,制造出“大唐鎮庫”、“寶源通寶”等圓形方孔金銀紀念幣,以滿足錢幣愛好者的收藏需要。
3、間斷絲齒幣
間斷絲齒是指金屬硬幣的邊部在一定等分角度上出現絲齒,并由平邊加以間隔。采用間斷絲齒形制制造流通硬幣這是對連續絲齒形制的發展,提高了流通硬幣的技術含量,我國九十年代初推出的5角流通硬幣,就是采用的間斷絲齒形制。間斷絲齒的種類有兩種,一種凸緣絲齒,既每組絲齒的高度大于間隔平邊;另一種為凹緣絲齒,既每組絲齒高度與間隔平邊相平齊。目前世界上采用間斷絲齒形制制造流通硬幣的國家亦不很多。
4、連續斜絲齒幣
通常金屬硬幣邊緣的連續絲齒均是與硬幣軸徑相互垂直的。而連續斜絲齒卻與硬幣的軸徑有一個交錯的角度。由于有了這個角度,這就給金屬硬幣的壓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亦向傳統的硬幣壓印工藝提出了挑戰,增大了硬幣的制造難度。目前世界上采用這種工藝技術制造流通硬幣的國家很少,2000年8月發行的新版500日圓流通硬幣就采用了這種邊部連續斜絲齒的工藝技術。
5、雙金屬、三金屬鑲嵌、局部鑲嵌幣
最早采用雙金屬鑲嵌工藝技術制造流通硬幣的是意大利造幣廠。1982年,意大利造幣廠就推出了用不銹鋼作外環、鋁青銅為內芯鑲嵌的500里拉流通硬幣,這是一種新的風格的流通硬幣,發行在當時就取得了成功,在世界造幣行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接著各國造幣廠紛紛研究雙金屬鑲嵌流通硬幣的制造工藝技術,并在金銀紀念幣(章)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雙金屬鑲嵌硬幣作為一種高技術含量的硬幣,在許多國家的高面值流通硬幣上得到了應用。在雙金屬鑲嵌幣的基礎上,有些國家研制開發了三種不同色澤組合的三金屬鑲嵌流通硬幣,但由于受到造幣壓印設備和鑲嵌工藝技術不成熟的限制,未能得到很好的應用。局部鑲嵌的雙金屬硬幣,主要應用在金銀紀念幣(章)方面。其主要表現就是根據錢幣的設計需要,在銀質紀念幣上的某上部位鑲嵌上部分金箔,以提高紀念幣(章)的品位,給人以新的視覺感受。
6、邊部滾字、邊部凹槽滾字幣
邊部滾字,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屬硬幣邊部的圓柱體立面上滾上各種文字和圖案,這種文字和圖文(亦稱邊銘和邊飾)可以是陽文(凸出),也可以是陰文(凹入)。金屬硬幣邊部滾上字符,一方面增強了硬幣的鑒賞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硬幣的技術含量。由于硬幣邊部滾字的工藝技術較為復雜,這就給制造假幣者增加了技術難度。第五套人民幣1元硬幣就采用了邊部滾字技術,提高了1元流通硬幣的防偽性能。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面值流通硬幣的安全性,上個世紀90年代后,世界上出現了凹槽滾字的工藝技術(也稱安全邊形)。是指在金屬硬幣外邊的中心部位被切割出一條凹槽,從外側可清楚地看到金屬硬幣被“分隔”為三層,上下兩層構成硬幣的外邊。這種安全邊或為平邊,或為絲齒。在中間部位的凹槽內,或鐫刻上邊銘文字。這些邊飾、邊銘的應用,不僅僅為了美觀,而是大大增加了制作假幣的難度。
7、隱形雕刻、激光全息幣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一些國家開始將隱形雕刻工藝技術用于制造金屬硬幣。所謂隱形雕刻,就是運用計算機編程將兩個不同的圖案處理后分別表現在同一部位的兩個側面,造成從某一個角度能看到A圖案,而換一個角度可以看到B圖案的一種雙重圖像雕刻工藝,它可以使同一凸紋圖案中產生兩種不同圖像的視覺效果。隱形雕刻技術具有一定的加工難度,并且需要具備較精密的加工設備,運用在制造金屬硬幣上可以提高其防偽水平。我國首次運用這種工藝技術是在1997年鑄造發行的第一組“澳門回歸祖國”的金銀紀念幣上。目前,世界上已有國家將此隱形雕刻技術應用到流通硬幣上,如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2英鎊和日本2000年8月推出的新版500日圓硬幣,均成功地應用了隱形雕刻技術。
與隱形雕刻技術相輔相成的是激光全息技術在硬幣鑄造上的應用。如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的用于裝飾幣的2英鎊,就是成功應用了這種工藝技術。
8、彩色幣
彩色金銀紀念幣(章)的興起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其打破了傳統金屬鑄幣的單一色澤,使得金銀紀念幣(章)顯得色彩斑斕、鮮艷奪目。我國的虎年生肖紀念幣上首次使用了彩色幣制作工藝技術。
9、反噴砂
為了突出硬幣圖案的浮雕效果,往往在硬幣圖案浮雕部位進行噴砂工藝處理(幣的底面為拋光鏡面)。這種工藝處理方法已經運用了數十年。而所謂的反噴砂,就是將圖案浮雕部位改用光亮面,而將幣的底面進行噴砂工藝處理。這樣一反過來處理后,就得到了另外一種藝術效果。
10、微粒細點和秘密暗記
微粒細點和秘密暗記技術的應用,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金屬硬幣防偽措施,所謂的微粒細點,就是在很小的范圍內,利用精細的造幣工藝技術鐫刻上許多很細小的浮雕粒子,使假幣的制造者利用一般技術難以仿制。日本新版500日圓硬幣上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技術,它在1平方毫米的范圍內鐫刻了10個浮雕細粒,而在整個硬幣表面,到處都鐫刻了“NIPPON”的秘密暗記,這些暗記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就是用普通的放大鏡也看不清楚,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細細觀察才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