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討論金銀幣的收藏、投資和禮品價值,卻忽略了金銀幣還是貨幣!現代金銀幣自1979年始發后,到目前已經是蔚為大觀了。而其中必定有一些會載入貨幣史,成為若干年后錢幣學家研究的課題。從學術出發,研究、集藏金銀幣更有主動性,不管市場冷暖,學術價值永恒,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是為市場,而是為貨幣史,面對集藏的金銀幣,心態不是增值或者套牢,而是一種成就感、一種泉識和物質交融的滿足感。
一千多枚不同的現代金銀幣,不會全部被歷史記住,這是客觀規律,就好像美術史,多少年來繪畫的人那么多,而被我們熟知的不過是畢加索、梵高、莫奈……等等,一些平凡的畫匠注定是被遺忘的;而金銀幣也一樣,大部分注定是平凡的。
載入史冊的金銀幣不外乎三個特征:其一,“第一”、“首次”,以創造性獲得學術價值;其二,被國內、國際權威機構公認的精品,以美學價值載入貨幣史;其三,學術爭議、官方始終未明確的,以其模糊感不斷地被人評說、研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資料,作拋磚之用:
我國金銀幣的第一:
第一套金幣是197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
第一套銀幣是1979年發行的國際兒童年紀念銀幣
第一枚生肖金銀幣1981年雞年金銀幣
第一枚1克金幣是1983年發行的馬可·波羅紀念金幣(目前最小)
第一枚2克銀幣是1983年發行的馬可·波羅紀念銀幣(目前最小)
第一枚錯幣1988年第15屆冬奧會銀幣(錯刻16屆)
第一枚雙金屬幣是1990年發行的第三屆香港錢幣展覽會紀念幣(金芯銀環)
第一枚1公斤銀幣是1992年發行的十二生肖紀念幣發行12周年紀念銀幣(目前最大)
第一枚多邊形金銀幣是1994年發行的中國近代名畫系列—喜鵲金銀幣(十二邊形)
第一枚10公斤金幣是2000年發行的“千年紀念”紀念金幣(目前最大)
被國內、國際權威機構公認的精品金銀幣:
“世界硬幣大獎賽”獲獎品種---------
1982年壬戌(狗)年紀念銀幣,獲得1982年度“最佳克朗幣”獎,首開中國現代金銀幣獲得國際大獎的先河;
1983年熊貓普制金幣,獲得1983年度“最佳金幣”獎;
1983年熊貓紀念銀幣,獲得1983年度“最佳銀幣”獎;
1983年馬可·波羅紀念銀幣,獲得1983年度“最有歷史意義紀念幣”獎;
1988年戊辰(龍)年紀念銀幣,獲得1988年“最佳銀幣”獎;
1992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20克紀念銀幣,獲得1992年“最佳銀幣”獎;
1993年孔雀開屏紀念銀幣,獲得1993年“最佳銀幣”獎;
2001年熊貓普制金幣,獲得2001年度“最佳金幣”獎;
2001年敦煌盛唐菩薩像2盎司銀幣,獲得2001年度“最佳銀幣”獎。
《德國錢幣》雜志
1989年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幣(第六組)忽必烈,被評為“最受歡迎銀幣”。
國內:
1981—1985年中國十二生肖系列紀念金幣(共5組)。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獎評定委員會第5屆“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最高獎金杯大獎。
1986年中國熊貓普制金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獎評定委員會授于1986年度“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之金杯大獎。
最受群眾喜愛紀念幣:
1999年,虢國夫人游春圖5盎司彩色銀幣
2000年,京劇藝術彩色紀念銀幣(第二組)
2001年,慶祝北京申奧成功銀幣
2002年,鬧天宮彩色紀念金幣
2003年,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紀念金幣
學術爭議的:
1、實鑄量和計劃發行量。早期金幣甚至相差甚大,計劃發行量公布于貨幣發行單位,而實鑄量出現于各造幣廠年鑒。如何看待這個量差,一直被討論。有觀點稱:補鑄在法理上是可行的。又有觀點反駁:不可行,因為有些發行機關出版的書籍已經承認了實鑄量,友人在香港購回早期的金銀幣書籍(權威出版社、發行機關編審),確實是有“物證”的。本人認為,至少87年之前的金銀幣是不存在補鑄可能的,因為那時的鑒定證書寫著“中國造幣公司”發行,不是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所以在法理上行不通的。
2、官方信息遺漏品種:1979年國際兒童年磨砂銀幣。官方的信息只有鏡面一種,而磨砂銀幣的實物存在,并且世界權威錢幣書籍克勞斯《WORLD COINS》記載的。
3、82年熊貓金幣幣章之爭。82年熊貓是現代貴金屬幣唯一沒有標注面額的金幣,它是幣還是章?曾經有過爭議,因為有明確重量標示,參照南非福格林金幣,本人也贊成是幣。
4、貨幣無國號、國徽讓人匪夷所思,然而它確實發生了,首輪生肖金銀幣---雞、狗、豬、鼠,背面是生肖圖案,正面竟然僅僅是北京風光,找不到任何國家的符號,這是非常不嚴肅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到1985年生肖牛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表現在幣面上。
5、開光后的佛指舍利紀念金幣。該枚金幣發行之后曾引起廣泛討論,是否官方參與?是否確實在西安法門寺開光了?這枚金幣是如何誕生的?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謎底估計會在若干年后揭曉,但是作為學術研究價值它一直存在,或許若干年后,它是包容信仰、人文關懷的先行者。
上述歸納,筆者僅僅是從學術角度出發,并沒有拘泥于市場價格的表象,我想價格最終會向價值回歸,而理性投資也應該是圍繞價值核心的,學術價值是金銀幣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項。
來源:中國金幣收藏網/偶爾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