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發行的金銀紀念幣是融匯了藝術與科技的藝術珍品,具有極其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它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淵源的文化,燦爛的文明以及
![](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jibizhishi/2004-10-18/2.jpg)
輝煌的藝術成就。其中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融繪畫、雕刻和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并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和延綿的歷史成為世界建筑史中光輝的篇章。為了頌揚我國燦爛輝煌的建筑藝術成就,展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完美結晶,藝術家們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于方寸金幣上,再現了這些偉大建筑不朽的藝術風采;同時也增加了紀念幣的收藏和欣賞價值。
我國的古代建筑一般分為城、宮殿、園林、陵墓、橋梁、亭、臺、樓、閣、塔等形式,這些形式在金銀紀念幣上都有所表現。
城是圍繞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御構筑物,長城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宏大的防御工程
始建于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七世紀前后),秦代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碣石,長達5000余華里,號稱“萬里長城”,至今遺跡猶存。“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金銀紀念幣”、“臺灣光復回歸祖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金銀紀念幣”(一至六組)、“近代名畫金銀紀念幣”、“中華五千年文化金銀紀念幣”(第一、二組)、“中國古代航海船金銀紀念幣”、“臺灣風光金銀紀念幣”(第一、二組)、“擁有一片故土金銀紀念幣”、“1993年版、1994年版觀音紀念幣”、“龍鳳金銀及雙金屬紀念幣”、“龍馬金銀紀念幣”、“1988年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中國珍禽系列彩色銀幣——戴勝鳥”均選用長城景觀作為正面圖案。
長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兩段是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 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70公里的燕山群峰內,明代在此設關口,建關城,關城辟有東西二門,東門為“居庸外鎮”。西門稱“北門鎖鑰”。城墻以巨石為基,上層用大型城磚砌成,它依山而筑,隨勢而曲,高低不一,寬窄不同,其平均高為7.8米,最高處達14米,墻基寬約6.5米,墻頂寬約5.8米,可容五馬并騎,十人并進。“1998戊寅(虎)年金銀鉑紀念幣” 正面圖案為八達嶺長城樓景。
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造而成的,其構筑有著獨特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東南面有3座敵樓并矗一臺的正關臺,為長城之罕見。西北面有建在海拔1000多米,名曰“牛犄角邊”和建在刀削一般山峰上,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的長城,其勢險崢嶸,整段長城依山就勢。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中國——新加坡友好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選用的就是慕田峪長城。
另外長城還有兩個著名的關城:嘉峪關和山海關。 “馬可波羅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之一選用的就是嘉峪關城樓,嘉峪關是萬里長城西端,地勢險要,巍峨宏偉,故稱“天下雄關”。現在的嘉峪關城樓重建于1372年(明洪武年間),關城呈正方型,高 11.7米;周長 736.3米,開東西二門。城頭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南北城墻中段各有一座“敵樓”,城南北連接萬里長城,與長城成犄角之勢,互相呼應。
“1989年己巳(蛇)年金銀鉑紀念幣”正面圖案選用的則是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大將軍徐達所建。山海關城是一座土筑磚包的雄偉關城,城高14米,厚7米,周長4公里,呈正方形。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有四門:東門面向關外,叫鎮東門;西門對關內,叫迎恩門;南門面海,稱望洋門;北門臨北疆,稱威遠門。在四個城門中,氣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鎮東門,門上有箭樓,門外有甕城,明代書法家肖顯所書的“天下第一關”巨匾就高懸在箭樓檐下。為防衛的需要,城東關外還筑有眾多的城堡和星羅棋布的敵臺、烽火臺,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干,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氣勢宏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
另外,生肖系列從2000年起開始發行扇形紀念幣,扇形生肖幣正面圖案統一為關城。 “2000庚辰(龍)年金銀紀念幣”(扇形)正面圖案也為山海關。
“2002壬午(馬)年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為天津長城黃崖口關。黃崖關是明代長城中重要的險隘之一,位于薊縣城北25公里,關城始建于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因關城東側山崖巖石多褐色,夕陽照射,山崖巖石泛出金光,照黃崖而得名。黃崖頭城隨地勢修建,為不規則長方形,實測地周890米,南北最長處不足270米,東西最寬處則為200余米。原關城南門磚券拱門額上嵌有一塊長1.85米的漢白玉石匾,上書“黃崖口關”四字。
除了長城之外,金銀紀念幣上的關城還包括:北京前門、天安門。 ![](http://www.chinagoldcoin.net/BIG5/jibibaike/jibizhishi/2004-10-18/3.jpg)
“1984年甲子(鼠)年金銀紀念幣”表現的是北京前門。前門,正式名稱為正陽門,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北京內城的正門,也是京城九門中最壯麗最宏偉的門,由城樓和箭樓組成。正陽門城樓高42米,箭樓高38米,配有兩座月樓,門開三洞(其余八門僅開一個門洞)。門樓與箭樓之間連成一個巨大的甕城,甕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5米,除南北的箭樓、門樓洞外,在東、西方向又各開一個門洞,形成一個四面有門的城中之城。城樓建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為北京原有城門樓中最高者,面闊7間,進深3間,灰簡瓦、綠琉璃瓦剪邊,重檐歇山頂。上層前后為菱花格扇門窗,下層為朱紅磚墻。樓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年), 為磚砌堡壘式建筑,踞于城臺之上。屋頂形式于開間均與城樓相同,在東、西、南三面墻上及兩檐間開有94個箭窗,背面建有抱廈五間。清乾隆45年(1780年),道光29年(1849年)箭樓兩次被毀;光緒26年(1900年),城樓被八國聯軍破壞,箭樓也遭火焚,但都按原狀重新修建。解放后,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加固和維修,古老的正陽門煥然一新。
“香港回歸祖國金銀紀念幣”和“澳門回歸祖國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天安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15年(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與“受命于天”之意。當年承天門只是三層重檐木結構牌樓,樓正中懸有“承天之門”的匾額。此樓于1451年毀于火,1465年又重建,明末時復毀于兵火,直到清順治8年(1651年)又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式樣,并改名為天安門。天安門總高33.7米。城樓最下面是兩千余平方米白玉石須彌座,座上是高10米的紅色墩臺,墩臺的磚每塊重達48斤。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數字,是取登帝位者則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從前是帝王頒發詔書和舉行大典的地方,諸如新皇帝即位,冊立皇后等都在城樓內舉行,以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