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File/2006-5/20065516373292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5/200655163147965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5/2006551632080323.jpg[/upload]
中國人自喻為龍的傳人。從古自今,關于龍的傳說、龍的圖騰被使用在各種藝術門類的圖面上,無論是飛龍還是潛龍在淵,無一不表現出凌空遨游、飛騰張揚、特立獨行的個性。而金幣總公司于1998年發行的《龍文化》金幣卻一改以往所有龍的面目,把戰國時期的一幅帛畫《人物馭龍圖》再現到1/l0盎司金幣的畫面上,一條被埋在墓地中擔負引導墓主人靈魂升天職能的神龍形象,讓人耳目一新,使人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帛畫是指在絲織物上的畫。《人物馭龍圖》是湖南長沙楚墓中發現的我國現存最早的三幅帛畫之一。龍的形象被設計成舟形,其下有云紋狀物體承托,像龍的巨趾,有魚兒在其間穿梭、游弋,龍體占據了畫面一半以上的空間。與其他龍或飛騰或遨游的形象不同,此龍表現出的是奮步疾行的生動姿態,大有沖出畫面之勢。一佩劍男子側身馭龍,身軀略微后仰,寬大的衣裙蓋住了兩足,衣襟與龍身隔得很開,只有繃緊的韁繩與龍首相連。畫面上方的華蓋、人物頜下的系帶都隨風飄蕩,烘托出主人公凌虛遨游的快感。龍的尾端有只單足傲立的鶴正引頸長唳,與人物的悠然自得相呼應,更襯托出龍疾行的力度與緊張感,仿佛行進在渺無窮盡的天河之中。
《龍文化》金幣背面,除了忠實、全景、傳神地把《人物馭龍圖》原作再現在直徑僅18毫米的圓形畫面外,又充分地運用了造幣技術簡潔、明快的雕刻手法,把中國畫以線造型的早期繪畫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完美地完成了由繪畫圖案到錢幣畫面的再創造過程。《龍文化》金幣的正面同樣精彩,使用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龍型玉塊圖,與背面的畫面融為一體,匠心獨運地突出華夏民族早期龍藝術的起源與具象,表達出按時間順序由遠而近的第一組《龍文化》金幣的主旨。
《龍文化》金幣的幣面雖小,但在純金的背景下,把整個畫面襯托得美倫美奐,使人浮想聯翩:墓主人的靈魂是否仍在天上遨游我們不知道,但留給后人的藝術作品卻伴隨了華夏兒女幾千年,它像被神保佑著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繁衍至今。適逢改革開放、民族興盛,繪畫藝術被表現在金幣上,我們有能力購買,我們有興趣收藏,它像一道護身符保佑我們靈魂清靜、合家安康。
在中國現代金銀幣上,表現龍的幣種不下幾十種,尤其在生肖系列中,龍幣更是千姿百態。出于崇拜與敬畏的心理,龍幣均成為市場價格的領頭羊,遠遠高于其他屬相。以彩金《龍》為例,發行日期晚兩年,但目前價格已高于曾一度是彩金板塊龍頭的彩金《虎》幣。與彩金《龍》相比,《龍文化》金幣雖然有鮮艷的色彩、廣泛的知名度,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價格,但有兩點其不具備的優勢應引起關注:一是發行量,僅僅6000枚,遠遠小于彩金《龍》,只有其發行量的五分之一;二是籌碼相當分散,大部分已被中外集幣愛好者收藏,在錢幣市場中極少見其蹤影,它也應像深埋在墓中的帛畫,不鳴則已,一鳴則驚人。
有關龍的記載
根據古代的經文,龍是一種創造物,它有鹿一樣的角,駱駝的頭,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頸。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種“Shen”(一種類似鱷魚的虛構的水龍)。它的爪像鷹,指間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則類似于一種水牛。龍有能力在瞬間從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從胖到瘦,從高到矮。它也可以飛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龍似乎是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創造物,能變換成各種形式。在中國,龍的標志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的外殼上。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造物。基于這些符號,中國科學家總結出其實是一種短吻鱷魚。在幾個世紀中,科學家提出過許多關于龍的解釋與推測。無疑,龍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種爬蟲動物、一種蛇、一種短吻鱷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與古跡說明,蜥蜴、短吻鱷及龍是由象征榮譽的圖騰以及宗教中改編而成的。通過研究這些發現上的畫像,我們可以追溯到龍最早的形象,它的進化史到它現在的外貌。
雖然第一條龍只有一種單一的形象,但隨著中國古人彼此間的聯系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他們的圖騰描繪地更具有想象力。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圖象就演化成了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龍或圖騰。
因此,龍是人們想象力的結晶,是被人們崇拜了幾個世紀的神秘創造物。在現代國畫中,龍也以各種形式出現。少數民族把龍描述成各種樣子,從一條魚到鱷和人。
龍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中國龍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于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征的神獸,并賦予它翻云賦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辟地的神,幫助黃帝統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
在封建時代,龍象征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更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在燈謎、對聯、圖畫中,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
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將流傳千年的龍文化發揚光大,弘揚一種浩窮天宇的民族之氣。龍,集曰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upload=jpg]UploadFile/2006-5/200655163363593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6-5/2006551634679554.jpg[/upload]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5-5 16:05:36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