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絕版”“限量發售”“曠世收藏珍品”之類的“廣告”漸多。記者采訪了解到,這些“絕版限量”的所謂“珍藏品”,其商業策劃者多是個人或民營公司。由于法律法規的缺失,各種“珍藏品”審批程序并不健全,大多是鉆了市場規范的空子。
媒體廣告鋪天蓋地
翻看一些報紙,“珍品”類“信息”撲面而來:某沿海城市的市委機關報,1月27日這一天國內要聞版上同時有4種“限量”收藏品的廣告;東北某報2月5日出16個版,卻有5個“珍藏品”消息。
記者歸納了一下,這些“珍藏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黃金書畫”。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已經面世的“黃金書畫”超過20種。二是珍稀錢幣郵票紀念章。三是秘瓷、名表、仿古工藝名劍或名槍等。
投資、收藏界一些人士認為,上述三大類“絕版珍品”中,或許有一些確實制作精良,有一定的投資、收藏價值。但魚龍混雜,相當一部分“絕版珍品”沒有多少投資收藏價值。
四大“忽悠”異曲同工
盡管這些“珍藏品”種類不同、名稱各異,但其銷售手法驚人相似,概括起來基本上是四大“忽悠”:
一是“忽悠”絕版限量發行、升值潛力巨大。幾乎所有的“珍藏品”都煞有介事地宣稱:“本地限售XX套(冊)”,提醒消費者“欲購從速”。
二是“忽悠”權威單位出版、監制、檢測、保險、公證,以及大博物館收藏。
三是“忽悠”銷售空前火爆、“突發搶購事件”。哈爾濱市某報刊登的一條“新聞”稱:售價19600元一套的某純金名畫,“一經面市,就引起搶購狂潮,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脫銷或斷貨局面,持幣待購的收藏愛好者面對發行公告惋惜不已。”
四是“忽悠”媒體、名人為其搖旗吶喊。
“絕版”背后利潤巨大
一些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坦言:與國外著名品牌的絕版限量“極品”不同,國內某些“絕版限量珍藏品”并不按國際游戲規則“出牌”,走的是“邪路子”。
沈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店員工披露,目前大多黃金書的書頁是用工藝金箔制成的。與傳統金箔不同,工藝金箔中間用一層塑形材料,再在上面噴上離子狀態的黃金,形成一層金膜,由于金離子顆粒極細,所形成的金膜基本沒有厚度概念。與一般的金條金磚金首飾不同,制作工藝金箔所消耗的黃金很難再回收。這位員工說,現在有些“金書”的成本不過數百元,標價卻上萬元。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商界人士說,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發現所謂“絕版珍藏品”背后的貓膩:沒有巨大利潤,他們何苦投入資金四處打廣告?假如真的銷售“火爆”,限量發行的那幾本早就賣光了;要是升值潛力巨大,為何不自己留著?
記者 魏運亨 (據新華社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