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財網
近些時候的早期人民幣收藏越來越熱,特別是第一套人民幣的收藏更加備受青睞。 中國人民銀行于1948年,12月1日起陸續發行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誕生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特定環境,距今己有50多年歷史了。
由于當時正處于戰爭年代,因此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對清除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統一全國各解放區的貨幣,支持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和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設計上,第一套人民幣統一了版式,掃除了原有其他貨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體現了人民幣是屬于人民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特性。其票面均采用與新社會經濟建設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生活場景等的圖案,例如壹圓鈔“工人和農民”、貳拾圓鈔“施肥”、壹佰圓鈔“運輸”等等。50多年過去了,如今仍然能歷歷在目地強烈感受到建國初期那種欣欣向榮的新氣象。由于印制廠家多而分散,印制工藝也就形成多種多樣,分別采用七種技術,有石印、膠印、凸印、凹印、凸凹合印、凸膠合印和雕刻版凹印。印版都是手工制作,由于高超的工藝很難仿制,當時第一套人民幣的假鈔幾乎沒有。
據專家介紹,在我國己發行的5套人民幣中,最具投資和收藏價值的是第一套人民幣。由于在戰時的特殊背景下發行,總共出觀了12種面值和62種版別,彼此之間的差別大,部分版別的發行和流通數量非常少。1955年5月10日,我國第一套人民幣流通了近8年時間后在全國停止使用,迄今己50多年時間了。其間經過諸多變遷,目前流傳于世的己極為稀少,其觀賞、紀念、珍藏、投資價值與日俱增,而且受到知名拍賣行和文物收藏家的特別青睞。據集幣專家稱,集齊第一套人民幣的在我國寥寥無幾,中國錢幣協會理事、江蘇省錢幣協會副會長楊勇偉先生珍藏著第一套完整齊全的人民幣;廣東省東莞錢幣博物館也保存著一套。 在第一套人民幣62個品種中,能擠入“貴族”圈的共有12枚,這12枚分別為伍圓的“水牛圖”,壹佰圓的“帆船圖”,貳佰圓的“割稻圖”,伍佰圓的“瞻德城”,壹仟圓的“牧馬圖”,伍仟圓的“牧羊圖”、“蒙古包”、“渭河橋”,壹萬圓的“駱駝隊”、“牧馬圖”,伍萬圓的“新華門”、“收割機”。其中壹萬圓的“牧馬圖”,伍仟圓的“蒙古包”,伍佰圓的“瞻德城”,壹萬圓的“駱駝隊”為收藏難度達到五星級以上的瓶頸品種,因此被業內人士譽為“絕品四珍”,估計第一套人民幣全套的價格將接近百萬元。從2005年北京市“紅太陽迎春拍賣會——郵幣卡專場”上傳出的信息看,不少長線投資者對第一套人民幣的珍稀品種情有獨鐘,如這次參加競拍的兩枚連號的伍仟圓“牧羊圖”,5000元起拍,經過多番競價,最終以12萬元落槌;伍仟圓“渭河橋”也從1萬元拍到8 .5萬元成交。
為什么第一套人民幣的競拍出價會出現如此一路飚升,令人刮目相看的現象?究其原因:首先是第一套人民幣存世量、特別是品相上佳的很少,沒有大量貨源供市場炒作,尤其是其中的珍稀品種只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導致其存世量越來越稀少,因而其價格的穩定性大大優于近期發行的各種錢幣。其次是當前存世的各種早期人民幣珍品的價格與同期珍貴的郵票價格相比還明顯偏低,因此其后市升值潛力較大。 (吳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