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江南客
到2002年底,彩色金銀幣“京劇藝術”作為特別系列,先后發行了四組,共24個品種。包括1/2盎司彩金幣4枚,分別是“貴妃醉酒”、“梁紅玉”、“群英會”、“鬧天宮”;1盎司彩銀幣16枚,依序為“漢明妃”、“紅娘”、“紅佛傳”、“天女散花”、“四郎探母”、“連環計”、“霸王別姬”、“秋江”、“將相和”、“游龍戲鳳”、“拾玉鐲”、“寶蓮燈”、“三岔口”、“坐寨盜馬”、“蘆花蕩”、“蔣干盜書”;5盎司彩銀幣4枚,為“楊門女將”、“龍鳳呈祥”、“水漫金山”、“挑滑車”等。24個品種,24出傳統大戲,集中展示了中國京劇精湛的表演藝術。
京劇起源于安徽安慶,形成于北京,影響于海內外,是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瑰寶。發行“京劇藝術”彩色金銀幣,對于弘揚中華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豐富彩色金銀幣的文化內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作為優秀選題,“京劇藝術”系列確實是一杯濃烈芬芳的好酒,對收藏者,有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但再好的酒,喝急了不行,喝猛了也不行。站在相對高度,以更苛刻的眼光審視,“京劇藝術”系列發行過程中,步子還是急了些,不僅倉促,而且顯得隨意,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高境界。
“京劇藝術”發行構想缺少相對精密的統一規劃。同是“京劇藝術”系列,一組與后三組的設計思路,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前者有兩個層面,一是戲曲舞臺上的人物造型,二是表演大師的人物頭像,首批表現的,為四大名旦中的梅蘭芳(2枚)、尚小云、荀慧生和程硯秋。但從二組始,發行方設計思路大幅調整,取消了幣面上的人物頭像,改為單一戲劇舞臺造型。設計風格也顯得更加隨意。其中二組(一盎司彩銀幣)為雙人全景,三組為雙人近景,四組幣面上的人物,有單人,有雙人,有全景,有半景,更類似一盤大雜燴。同是京劇題材,郵票發行的思路就非常明晰,開篇為“梅蘭芳”,其后三組分別為“京劇臉譜”、“京劇旦角”、“京劇丑角”。舉旗的“梅蘭芳”身后,如同行進中的千軍萬馬,訓練有素,秩序井然。
“京劇藝術”選題取材缺乏相對公正的客觀標準。身為安徽安慶市民,對京劇有特別的驕傲。京劇前身為安徽安慶的地方劇種徽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為首的三慶班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把安慶徽調唱到京城,之后在程長庚帶領下,兼容并蓄,冶徽調、漢調和昆腔多種聲腔為一爐,從而使京劇在徽調基礎上形成完善,發展成近代中國最具傳統文化意義的代表性劇種。彩色金銀幣發行中,后期名角“四大名旦”有所表現,而前期領軍人物京劇鼻祖程長庚卻被忽略,這一點,無論于情于理,都無法解釋。此外,京劇大師級人物不勝枚舉,如余叔巖、李少春、楊月樓、余三勝、譚鑫培等,但他們都被“京劇藝術”遺漏了,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同樣缺憾還表現在戲劇劇目的取向上。經過兩百多年發展,中國京劇劇目猶如芳草園,百花齊放,萬木爭艷。但“京劇藝術”選題,目光卻只瞄準傳統劇目,對現代題材視而不見。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其政治背景姑且不論,但在京劇改革與發展的模式上,必定為京劇發展提供了另一種思路。事實上,這幾出現代京劇無論從結構故事、情節發展、唱腔設計,包括布景、聲樂、服裝、道具等,都有它的成功之處!熬﹦∷囆g”選題取材,追求的應該是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原則,洋洋大觀24枚彩色金銀幣24出京劇劇目,沒有一枚涉及現代題材,實在過于“偏心眼”。
雖然彩色金銀幣“京劇藝術”系列有種種缺憾,但仍瑕不掩瑜。事實上,自1999年起連續推出的24款品種,無論是畫面處理還是人物構圖,以及色彩運用和工藝鑄造,均精雕細刻,用心打造,是彩色金銀幣中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這,也是錢幣收藏者深愛它的重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