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
近兩月,記者多次前往成都送仙橋觀察老版人民幣收藏和交易情況,發現談論的多而真正成交的少。記者在易趣、淘寶以及郵幣卡等主要網絡交易平臺上看到,老版人民幣紙幣的交易也十分火熱。以易趣網為例,僅參與交易的人民幣數量就有330多件;從交易品種看,涵蓋了第一、二、三、四套人民幣,有些還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戴小龍先生稱,目前為人民幣收藏第二次熱潮。他分析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民幣收藏開始興起,到了1990年代初期,人民幣收藏掀起了第一輪熱潮,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1998年。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前,人民幣的版別、面值等形式的變化就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其中有些人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研究舊版人民幣,但這個群體的規模并不大。1991年左右,臺灣收藏家李庚申在大陸廣泛收集第一套人民幣,到1993年時,他已集齊了全套第一套人民幣,并出版了一部圖集,圖集對每一枚人民幣都標明了價格,且相對較高,這也引起了大陸及臺灣、新加坡許多人士的關注。所以,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第一套人民幣收藏熱在國內外掀起。
在這股熱潮推動下,1990年代中期以后,人民幣收藏走向高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價格扶搖直上。以第一套人民幣為例,1993年左右,其八九成新的全套價格在20萬元左右;到1997年時,同樣品相的在拍賣會上則達到了48萬元。由于1998年之后,更多投資渠道的涌現使部分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證券以及書畫、古玩等領域,第一輪人民幣收藏熱逐漸降溫。
近年,股票、房地產等投資市場的不景氣,又使一部分資金轉移到人民幣收藏。此外,與字畫、古玩等收藏品種相比,人民幣非常適合大眾收藏,它無需太高的學術造詣,且較易識別真偽。第二輪收藏熱潮再度出現。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隨著舊版人民幣價格的上揚,各種人民幣禮品冊十分走俏。成都送仙橋郵幣卡市場商戶李先生專營禮品冊,他告訴記者,人民幣收藏熱也使以人民幣為主題的收藏品熱起來,如中國金幣總公司今年發行了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幣金銀質微縮珍藏冊,同時因為它是國內首次發行的以第一套人民幣為題材的相關產品,近期銷售非常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