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電影登陸中國所歷經的整整第一百個年頭。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景豐把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納入電影視野,開中國人自己攝制影片之先河。百年后,當我們回眸這段歷史,會發現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偶遇,似乎決定著中國電影一百年來的宿命——關注現實,傳承文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生活真實與電光幻影交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文化與技術交相碰撞,誕生出藝術的火花。
在這個飛花的季節,我們踏著繽紛落英,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審視曾經的輝煌和蒼涼,去探尋歷史細節與真實,盡管它們當中有一些鮮為人知,卻仍值得我們去回味和懷念,因為在那些聲色光影中,流淌著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在攝影機的鏡頭里,記錄著我們成長的真實! 誕生與起步:1905年--1948年 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是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襁褓中的中國電影,像所有新生兒一樣,在不經意間創造了許多第一次: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第一位電影演員譚鑫培;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家影院虹口活動影戲院;第一間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從1905年至1948年這43年的時間里,中國從放映外國影片到開始攝制自己的影片,從借用外國資本拍片到開始獨立自主地制片,終于以自己的實力逐步創立了民族電影。就內容而言,中國電影也逐步地從迎合小市民的落后的封建意識和低俗的消遣趣味,到重視反映現實生活,體現進步的時代潮流。特別是進入三、四十年代,由于中國共產黨對進步電影的領導和新文藝家的參與創作,中國電影拓展了電影的社會性主題,深化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促進民族解放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此同時,中國電影工作者還積極探索了電影的民族化表現形式與風格,發展了有聲電影的藝術與技巧。到四十年代末,中國電影已經初步確立了自己的文化與藝術的品格。
曲折中發展:1949年--1976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電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中國前17年的電影繼承了中國三、四十年代進步電影的優良傳統,反映了嶄新的生活內容和美好理想。工農兵、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人民在影片中成為創造歷史的英雄;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尤其是近百年來的革命斗爭歷史和社會主義時期各個方面的生活,成為創作的主體,被多側面地搬上了銀幕。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思想也帶來中國電影藝術題材、風格、樣式的多樣化。民族特色更為濃郁,民族精神表現得更加充分。就電影創作的總體而言,洋溢著一種樂觀、激昂、豪邁的基調。但是,由于受歷次政治運動的干擾,這個期間中國電影也經歷了曲折的道路。特別是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動亂,幾乎所有優秀影片都被禁映,被批判,中國故事片正常的攝制被迫停止。這是中國電影發展中的停滯與倒退時期。
探索中前進:1977年至今
1977年至今,是中國電影在探索中前進的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改革開放,促使電影藝術家在中國電影傳統和世界電影潮流的交流中,認真地探索,積極地創造。他們解放思想,突破禁區,努力實現中國電影復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從反思歷史,揭露“文革”造成的悲劇,到面對現實,從各個角度反映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許多優秀作品更加貼近生活,貼近人民,細致入微地展現出普通勞動者的喜怒哀樂和內心世界。革命歷史和革命戰爭題材影片,氣勢恢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少作品具有巨片的風格和史詩的風采。在此同時,電影藝術家關注電影本體,各類風格樣式的作品百花紛呈。尤其是“第四代”和“第五代”導演在對電影美學的自覺追求和電影語言的創新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幾年,中國電影藝術家不僅注意電影藝術的探索創新,而且關注電影的娛樂性與商業特性,研究廣大觀眾的愛好與趣味。中國電影前進的步伐跨得越來越大。
從中國電影誕生到現在,中國已經拍攝了近7000部電影。當我們仔細回望中國電影百年歷程中每一季搏動的時候,我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傳的中國電影人的熱血和信念。正是他們的赤誠、智慧和創造,才使中國電影毫無愧色地融進了中華民族不屈不饒、頑強奮進的奔涌之河,繪就了波瀾壯闊、憾人心弦的史詩,令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為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滿足我國影迷和收藏愛好者需求,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申請,中國人民銀行將于2005年12月發行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精制幣。電影百年是我國影視文藝界的一大盛事,文化性和群眾普及性很強,借此項目發行培養一批該群體領域的收藏愛好者,將進一步擴大金銀幣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中國金幣網 www.chinagoldco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