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熱潮涌動,一浪高過一浪。繼國內書畫拍賣市場陸儼少的百幅冊頁6930萬元成交后,今年7月底,在中邦國拍集團舉辦的2005夏季大型書畫拍賣會上,書畫大師張大千的山水畫《江山萬里圖》拍出了7300萬元的新高。為何我國藝術品拍賣不斷創出好成績,這是因為這個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買方市場,進行藝術品投資者已不止是收藏家,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已開始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
外資銀行介入
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收藏正在成為外資銀行展開競爭的又一重要市場。這是前不久東方國際拍賣公司舉行的“金融與收藏”研討會上透露出的信息。此次金融與收藏研討會上,有40多家外資銀行對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一家英資銀行北京代表處的首席代表表示,在國外,銀行資本投資藝術品市場較為普遍,如一些歐美和日本的銀行除了做公司業務和零售業務外,也會涉足古董和字畫市場,同時他們也認可這些古董和字畫做為貸款的抵押品。
此次金融與收藏研討會的主辦方、東方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吳淳表示:“任何一個產業如果沒有與金融資本密切結合都難以迅速發展,藝術品市場也不例外。”據有關資料顯示,關于金融資本進入藝術品投資,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歐美國家的銀行,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國外銀行一般每年都會拿出利潤的3%用來收購藝術品,如德國銀行目前在全球有1500家分行,主要的250家分行均已有公開收藏,而收藏年輕藝術家、現代藝術、德語系藝術家作品3項一直未變。目前該銀行收藏作品已超過1萬件,比德國現代美術館收藏品還多。盡管未出售,但對企業形象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對于中國的藝術品,這些外資銀行還是相當審慎的,并不輕易出手收購。一位德資銀行人士分析說,主要是他們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不太熟悉,也不清楚中國藝術品的價值。相對于目前國內的銀行,金融資本與藝術品投資尚處于割裂狀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內某銀行北京分行行長表示,國內銀行涉足書畫古董等藝術品市場短期內不大可能,一是政策的制約,二就是藝術品市場的“配套機制”的缺失,最主要的是藏品真偽沒有權威機構鑒定和把握。把書畫抵押到銀行貸款更不大可能。目前用書畫藝術品抵押籌資只能在典當領域中實現。
熱心于把金融資本引入藝術品市場的吳淳也承認,要解決收藏金融化問題,必須盡快解決我國藝術品市場存在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首先,對藝術品的真偽鑒定制定有關法規,對被國家認可的鑒定專家鑒定的結果進行立法保護;二是對藝術品的鑒定要增加科技含量,通過專家、高科技手段和設備來鑒定,保證鑒定的準確性。
有關專家表示,目前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普遍被低估,如果有金融資本介入藝術品領域,可能外資銀行最先進入。但前提是中國的國力持續增強,藝術品市場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如果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能介入中國收藏市場,則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將有可能有迎來新一輪的高漲。
浙商轉身
浙江作為一個經濟大省和文化大省,既有經濟實力也有文化底蘊,“浙軍”在經濟領域一直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從股市到房地產,再到藝術品投資,無一不見浙人的身影,現在收藏“浙軍”已經成為中國收藏界最活躍的力量。一場由浙江博物館等主辦的“盛世藏寶—2005浙江民間收藏品義務巡回鑒寶活動”于5月14日正式推出,歷時兩個月左右,義務鑒寶范圍覆蓋全省。
按國際通行的說法,一個國家藝術品市場的啟動條件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000—2000美元,而中國沿海地區和內地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已達到這一水平。去年,在北京及國外的大型拍賣會上,許多重量級的拍品都被浙江的買家高價收走。他們像炒房一樣,由浙商特別是以溫州商人為主聯手組成的幾個投資團體,正在悄悄進軍收藏品拍賣市場。
不少實業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包括藝術品在內的各類收藏品。業內人士認為,收藏品市場與房地產、股票市場向來保持著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由于近年來中國股票市場的不景氣,投資過熱的樓市又在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開始呈現降溫趨勢,很多人棄房而轉投藝術品收藏,這也體現了“浙商”隨機應變的特色。
“掌眼”興起
由于藝術收藏品容易兌現,因而熱錢涌入藝術品市場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少拍賣公司成立了專門的藝術品拍賣部門,而這些部門的負責人除了為公司征集拍品、組織拍賣之外,也在扮演著另一個角色,就是為一些投資客選擇合適的藝術品進行投資,在圈內被稱為“掌眼”。“掌眼”隊伍除了拍賣公司的專業人員,很多畫家、畫廊經紀人和一些藝術品投資專家也加入進來。業內人士估計,在浙江已經有兩三百人替人“掌眼”。“掌眼”隊伍的興起,起因是很多有實力的“門外漢”進入藝術品市場,這其中很多就是原來的房產商和炒房客。他們有資金,但沒有專業技能,不懂藝術品的真假卻又想在這個市場淘金,所以只好聘請那些懂行的人做投資參謀。據一位“掌眼”透露,眼下這個隱性群體的收入相當高。一般來說他們有兩種提成方式:在投資金額中按5%—10%提成;或者按實際收益金額的20%—30%提成。從這個提成額度我們也可以管中窺豹,投資客既然肯把投資金額的5%—10%給“掌眼”,說明他們對于藝術品投資的預期收益要遠遠大于5%—10%。業內人士分析,“掌眼”的大量出現是大量熱錢砸入藝術品市場的表征。
企業家投資熱情日濃
國內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已將部分資金用于投資藝術品收藏。
在16分鐘花掉6930萬購得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的南京天地集團懂事長楊休,在200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以12億元身價排名第126位。據說,楊休已經專門成立了南京東方投資集團,把旗下所有文化產業類的投資項目集中在這一個集團公司名下,希望文化產業在集團中占一席之地。一位收藏研究人士稱,自從陸儼少的畫冊高價拍賣以后,陸的其它作品價格上漲得很快。更有業內傳聞,楊休巨資拍得的陸儼少畫冊已經作價高達1.3億元。
天地集團正在籌辦一家民營博物館———長風堂博物館,而且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最大的書畫收藏館。這是楊休與其他三位企業家合資開設的,楊休占70%股份。楊休說:“開博物館一方面是我的個人愛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團在文化產業的嘗試。”楊休還預測:“以前中國書畫的價格一直被低估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家財富的增加,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上升是有很大空間的。不出30年,中國畫的價格能趕上西洋畫。”
由此可見,大量資金涌入給中國收藏品市場帶來了強大的動力,其上漲空間還很大。但這須在一個良性的、規范的環境里發展。
來源:金融時報 (2005年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