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航海史詩 傳中華文明 |
發布日期:2005-7-11 22:57: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
2005年7月11日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首個“航海日”,同時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期,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航海事業和海洋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2005年是我國偉大航海家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高度重視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2003年在黨中央的指示和部署下,由交通部負責同志牽頭,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國防科工委、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文物局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組成了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近兩年來,在籌備小組的組織領導下,全國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中央提出了“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活動主題,紀念鄭和七下西洋為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中外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為世界航海和人類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今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金銀紀念幣、7月6日和8日分別開幕的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巡回展、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把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間,偉大的“航海先驅、友誼使者”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依靠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以無畏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先后七次遠渡重洋,西至紅海、南達非洲東海岸,船隊曾到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航程之遠、歷時之久、船舶數量之多、噸位之大、船員之眾多、組織之嚴密、造船和航海技術之先進,均是當時世界之最,為中外航海史之壯舉,遠在歐洲人所謂“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之先。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縱觀鄭和下西洋,國內涉及北京、上海、江蘇、云南、福建、山東、浙江、陜西、廣東、海南、臺灣等10余個省市,海外出訪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文萊、也門、沙特阿拉伯、伊朗、索馬里、肯尼亞等亞非國家和地區,總航程達30余萬公里,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為光彩的篇章,譜寫了世界航海史上偉大的交響史詩。 世人對鄭和及其航海功績的基本評價和共識是: 第一,推行睦鄰友好政策、把友誼傳遍天下四海。鄭和七下西洋對于所到的國家和地區,均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國家不論大小,人民不論多寡,一同“共享太平”。在和其他各國進行商貿往來的過程中,以誠相待,互惠互利,深受各國歡迎和尊重,為中國贏得了“仁義之邦”的美譽。 第二,科學航海,引領世界航海技術的先機。鄭和船隊船舶種類齊全,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糧船、水船多種,具有作戰護航、后勤保障多種功能。其次,鄭和船隊管理嚴格,調度有序,航行理念成熟而豐富。此外,鄭和船隊裝備先進,交通艇、音響信號(如銅鑼、喇叭、螺號、旗幟)確保龐大船隊的聯絡。鄭和船隊的“過洋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通過測定天的高度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代表了當時天文導航的先進水平。鄭和船隊運用羅盤和計程、測深等設備確定航海路線并達到十分精確的水平。尤其應提到的,《鄭和航海圖》形成于15世紀,“制圖范圍廣寬,表示內容豐富”,充分顯示了我國明代海圖的先進水平。 第三,傳播文明,促進亞非各國的文化交流。鄭和船隊通過贈送圖書、服飾、頒給“歷法”等方式,傳播中國文化。通過貿易往來,把中國的瓷文化、茶文化、冶煉、紡織、醫藥等先進科學技術傳播出去。同時,鄭和也帶回了海外的諸多物產和文化因素,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內容。 鄭和下西洋,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開展互利互惠的貿易活動,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友好往來,架起了與世界溝通的友誼橋梁,表達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平共處的良好愿望。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和平外交的典范。 中國的外交歷史以公元前二世紀“絲綢之路”的開辟和公元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為著名,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于打開國門、走向世界,同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睦鄰友好往來。 鄭和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值得后人繼承和弘揚。 學習和發揚鄭和精神,對中國來說,應借鑒歷史的經驗,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和平崛起中把中國推向繁榮富強;對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鄭和精神更應成為走向世界的崇高理想。鄭和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金幣網 www.chinagoldcoin.net)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