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普通流通紀念幣的特色歸納
普通流通紀念幣從1984年10月1日發行的《國慶35周年》幣始,至2005年1月5日發行的乙酉年《雞》幣止,共發行了58套68枚。總體分為紀念幣和特種幣兩大類,題材含蓋了國內、國際政治宗教、經濟體育、人文景觀等各個領域。作為國家法定貨幣,因其制作精良,幣面精美,富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加之發行時間短,數量品種少,價格低,易收藏等特點而倍受錢幣集藏愛好者的青睞。
它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
1、就鑄造材質而言
有黃銅合金(寶島系列、遺產系列、新西藏、辛亥革命、賀歲系列)、紫銅合金(動物系列)、銅鋅合金(六運會)、銅鎳合金(除第六套六運會外一至十套)、銅合金雙色鑲嵌(回歸系列、新世紀、建國50周年)、鋼芯鍍鎳(偉人系列等)。
2、就產品包裝而言
分裸幣成卷包裝和裝幀幣包裝,后者由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北京康銀閣錢幣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裝幀后實行定向銷售。因裝幀幣帶有印刷精美的圖文說明和背景資料,以及帶有水印暗記的“鑒定證書”,因此具有較高的欣賞、收藏價值。
3、就鑄造工藝而言
分普通流通紀念幣和精制流通紀念幣,后者發行量一般在2—4萬套左右(除毛澤東在10萬套)。精制流通紀念幣制作精良,檢驗嚴格,其精細、復雜、鏡面、光潔等整體質量要求均高于普通流通紀念幣,因此,它的市場價值、收藏價值要高于普制幣。
4、就發行量而言
最少的僅為156萬枚,為1988年9月20日發行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紀念幣;最多的高達2704.8萬枚,為1986年9月20日發行的《國際和平年》紀念幣。
5、就發行題材而言
可分為國慶系列、自治區系列、體育系列、偉人系列、珍稀動物系列、寶島臺灣系列、世界文化遺產系列、生肖賀歲系列、回歸系列、其它專題系列等。
6、就面值而言
面值標注正面的有15套18枚(分別為生肖系列、偉人系列、敦煌、政協、聯合國、希望工程、女足、植樹節、建國40周年),其余均標注背面。全套面值最低的只有0.3元,為1987年11月20日發行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紀念幣,該幣創下了迄今為止新中國紀念幣多個第一:單枚及全套面值最低,規格最小(直徑20mm),份量最輕(每枚2.62克),材質帷一(銅鋅合金),枚數并列最多。全套面值高的達20元,為1999年12月10日發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幣和1997年7月1日發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幣。
7、就圖案構成而言
普通流通紀念幣的正面圖案一般由“國名”、“徵志”、“年份”構成,背面由紀念主題、圖案、面值等組成。其中,發行年份標注背面的有5套10枚(分別為六運會、植樹節、女足、世婦會、聯合國50年),其余均標注正面。
正面圖案由國名、國徵、年份等元素構成的有30套(其中聯合國紀念幣一套年份標注在背面);
正面圖案由國名、主題建筑物、山水、年份等元素構成的有7套(其中1988年12月1日發行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紀念幣一套為帷一的山水主題標志);
正面圖案由國名、主題徵志、年份等元素構成的有9套(其中4套年份標注在背面);
正面圖案由國名、故居、年份等元素構成的有6套(偉人系列)。
尤其值得提出的:1984年10月1日發行的《國慶35周年》紀念幣和1989年9月28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紀念幣,均直接標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正面)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背面,正面只有國徵、面值、年份),沒有向1999年9月20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紀念幣正面仍標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這也是帷一二套將國名在紀念主題中直接標出。
文中不嚴謹之處敬請指正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