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大鳴大放的物欲思想相比,中國人更懂得將拜金主義徹底私人化和收斂化。
“盛世收古董,亂世藏黃金。”
話雖如此,現在肯定不是什么亂世,但在全球化的對沖和現代傳播術的轟鳴下,也目睹耳聞了太多的動蕩,正如本刊引用最多的一句話:“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在這樣一個年代,“藏金”之風氣抬頭,既有其現實利好的因素:從三年前開始,個人投資黃金變為現實,上海黃金交易市場的開業改寫了中國黃金不能自由買賣的歷史,三年來,黃金市場供不應求;又有其歷史存因:中國人素有“崇金”之風,從民俗心理上說,金代表著至尊,可辟邪、鎮宅,也可玩賞、佩戴,誰家沒有幾件金制的首飾呢?
《列寧全集》中有一篇文章叫《論黃金在目前和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的作用》,文中說:“我們將來在世界范圍內取得勝利以后,我想,我們會在世界上幾個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黃金修建一些公共廁所。這樣使用黃金,對于當今好幾代人來說是最公正和富有教益的。”
香港金店老板林世榮就將自己店鋪里的洗手間用價值3800萬港幣的黃金打造,一時間吸引了大量的主顧,他說這是響應列寧的創意。
但這顯然不是中國百姓善于掖藏的本性。
誰在購買黃金?
“我正月十四去菜百(北京菜市口百貨商場)買賀歲金條,人烏泱烏泱多。”曾先生是北京白領一族,春節期間,父母從重慶來玩,他遵母親之命,決定每年都收藏一根金條。“也沒有特別的講究,就是想著每年買一根,圖個吉慶。”
一根金條花了曾先生半個月的工資。五寸見方長的“雞年賀歲金條”,重量是30g,價值4000元左右。
從2002年上海黃金交易中心向市場投放“賀歲金條”以來,每年都要掀起一輪購買狂潮。這種金條是原料金制成,純度99.99%,百姓購買后,隨時可以按照當天黃金國際市場上的牌價去兌換成現金,由于“回購制”的出現,賀歲金條大受百姓歡迎,它既可以收藏保值增值,又可以很方便交易。
最重的雞年賀歲金條為850g,價值108800元。“菜百”是北京地區唯一的黃金定點銷售站,3月3日中午,來這里挑選黃金首飾、購買黃金的人與往常一樣絡繹不絕,倒是二樓的非黃金區域清靜很多。
在大件黃金銷售區,兩位外地出差到京的人士很快挑選了一款“中國黃金禮品”,買了5盒,共購得150g,總價值20700元,他們是用信用卡消費的。
菜百商場的媒體發言人透露,賀歲金條全國發行了1.985噸,其中北京市場投放了800公斤,由于供不應求,所以客戶有些需要預訂,但客戶資料是保密的,事后都予以銷毀。該人士說,菜百1月份的黃金珠寶銷售額是2個億,各個品種都賣得不錯。
哪些人在買黃金?上海金幣投資有限公司曾經對所有購買金條的消費者做過一項調查,月薪4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購買金條,主要以保值為主。而年紀較大的消費者,一般購買金條來贈送自己的兒女和子孫,以禮品為主。而年薪20萬元以上的新富,則把一部分資金拿出來購買金條,主要目的是分散自己的投資風險,而以投資獲利為目的的黃金投資者占到了8%,而且,這個比重正在增加。
民間藏金現狀
目前民間所擁有的黃金有三個渠道來源:一是國家發行的賀歲金條、奧運金條等等;二是國家發行的紀念金幣;三是以前流傳下來的各類黃金。
“如今股市低迷,房地產泡沫又高,銀行的存款利率也越來越低,對于個人來說,收藏黃金既可保值,又能期待升值。”北京收藏家協會一位理事說,這是眾多人士收藏黃金的動機。
盡管年輕人對黃金的興趣越來越高,但他們仍不是收藏黃金的主流。“藏金”者一般都不露富,據這位喜好收藏字畫的人士講,他有一個朋友,是山西做煤炭生意的,有一次為了向銀行借款,才將自己收藏的幾根金條抵押給銀行。
“商人是玩金族的最大群體,一般老百姓還只是小打小鬧。”在調查中,許多人都這樣認為,一個房地產公司老板在接受采訪時說,他第一個反應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他們對黃金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刻,也更愿意收藏金條。
對老北京胡同素有關注的華新民女士說,老北京人家里才是真正的聚寶之地,凡是有拆遷的房屋,必有有心人前來搜羅打探,屋梁上、地底下都不放過。北京曾有一位過世的畫家,將家里的金子都熔成金水,變成金坨,目的是防盜,因為金坨很重,強盜搬不走。
在古代,晉商中也流行一種防盜辦法,就是將金子熔成金水,直接通過管道流入地下。但是現在,一般沒人敢這么拿金子不當事。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的收藏選擇是以“金幣”為主,而不是“金條”,因為其“面額值”要小一些,所以老百姓淘金一般都選擇在郵幣市場上進行。
金幣同樣是國家的法定貨幣,
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加拿大年均發行楓葉金幣88萬盎司,澳大利亞年均發行袋鼠金幣32萬盎司,美國年均發行鷹揚金幣71萬盎司,南非年均發行福格林金幣160萬盎司。而我國一年普制幣的發行量大約只有12萬盎司,遠遠低于國外水平,而且明顯不如金條“生猛”,其主要原因就是金幣發售機構只售不收,收藏者無法變現,因此多數人只用以收藏和饋贈,投資和集藏群體無法擴大。
送禮只送黃金?
無論是收藏金幣、金條還是淘金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態,一是規避紙幣利率的不穩定性風險,另外就是金制品比紙幣便于攜帶,也更適合于送禮。
“現在領導什么沒見過,煙、酒已不希罕,送一萬塊錢吧又太露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銀行中層干部說,“送金條因此成為一種時尚,既可收藏,價值又高。”另一位建筑公司的財務則說,單位領導“都在玩”,各行業領導階層是玩金的最大群體,送禮送金條現在成為一個“必修課”。
有人擔心,黃金流入民間的途徑會不會滋生腐敗?也有人呼吁,跟存款一樣,金條也應該實行“實名制”。
金條,這種過去只有富人才能把玩的奢侈品,如今百姓也能夠擁有了。但是,購買和收藏金條的隊伍中,除了百姓,更多的是一些“大戶”,而這些“大戶”動輒掏數十萬元購買金條的目的則多半是為了送禮。
這是一個龐大的黃金消費群體,但目前還無法浮出水面。收藏家說,黃金的收藏更多的是基于價值上的考慮,本身并沒有太多的藝術價值,除非是用黃金為原材料制成的藝術品。由此看來,民間藏金的興起也是建立在投資、理財的考慮之上的,它更多的是跟利益牽扯在一起。
來源:《新周刊》雜志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3-28 19:28:12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