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國家法》明確地規(guī)定了要推進兩岸人員的交往,鼓勵和推進經(jīng)濟的合作和直接“三通”,鼓勵和推進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的交流。為了說明立法用意,中國總理溫家寶還動情地引用了古人的詩句:“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法案順利通過是一回事,而實際執(zhí)行則是另外一回事。已經(jīng)有專家提醒,反分裂法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技巧,才能最大程度地爭取臺灣的民意與輿論。
無庸諱言,在中國大陸的對臺工作上,曾有過不少疏忽和失誤,以至“文未能收臺胞之心,武未能奪臺獨之魄”,盡管反分裂法是被臺獨分子逼出來的上弦之箭,但何嘗沒有自身的原因呢?
筆者想提一個小建議:反分裂,請先從人民幣開始!
在這次的政協(xié)會議上,有委員提議,將人民幣更名為“中國元”。其實,人民幣首先要改的,恐怕更應(yīng)該是上面的圖案。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幣中,從一元、五元至一百元的紙幣正面上,毫無例外全都是采用同一領(lǐng)袖頭像,導(dǎo)致民間有“毛幣”之說。相反,被譽為二十世紀(jì)中國三偉人之首的孫中山,卻至今與人民幣無緣,這不能不說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眾所周知,許多國家的貨幣上都印有本國人物的頭像,日元上的夏目漱石、伊藤博文,美元上的華盛頓、林肯,英鎊上的狄更斯、達爾文等等。歸根結(jié)底,他們無不是對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有著非凡貢獻的杰出人士,在歷史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也因此才有資格在至關(guān)重要的貨幣上占有一席之地。
兩岸同推崇孫中山
而在中國,推翻帝制,開創(chuàng)共和,提出“民族、民權(quán)、民生”的三民主義,畢生不忘“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孫中山,可謂婦孺皆知萬眾欽仰,更是海峽兩岸唯一推崇感戴的政治人物,都不能上一國之貨幣的話,那誰還有資格呢?
對于孫中山,臺灣民眾是懷有深厚情感的,實際上,至今在新臺幣上,依然可見孫中山身影。
去年年底,臺灣有人說什么“孫中山是外國人”、“國父不只一個”,激起了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最后,***不得不出來圓場,再三表示他也十分尊重孫中山,還面對電子媒體說:“今天是國父孫中山逝世八十周年紀(jì)念日。”
在海峽兩岸交往日益頻繁,數(shù)以百萬的臺商臺屬生活工作在大陸,甚至人民幣已經(jīng)悄悄地登陸臺灣本島的今天,可以想見,如果在人民幣上出現(xiàn)孫中山的頭像,會給臺灣同胞帶來多么大的感動和驚喜,對于反對臺獨和平統(tǒng)一的工作,又將起到多少意想不到“潤物細(xì)無聲”的作用啊!
請別忘記了,“這一彎淺淺的海峽,乃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xiāng)愁!”只宜撫平,不可撕裂。
孫中山曾說過:“統(tǒng)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tǒng)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tǒng)一,便要受害。”在孫中山逝世八十周年之際,追思前賢,不勝感概。
·作者是中國湖北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