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最大的收獲是看到這篇文章,特轉貼于此,與各位分享!
人生三境界(轉貼)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人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分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關算盡,永無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里能夠去與永恒和無限計較呢?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后發現自己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每個人的行動都受思想支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大致分一下,人的境界不外乎3種:一是為自己,二是為家庭,三是為社會。
為自己也就是為個人。之所以說“個人”,就是這種人不要說社會責任,連應有的家庭責任都沒有,連父母和妻子兒女都不顧。有的為了自己吃喝玩樂,把父母的退休金當作自己的銀行,甚至以刀子逼迫父母,于是釀成父母忍無可忍怒而殺子的悲劇;有的放棄了做丈夫的責任,自己在外吃喝嫖賭,讓妻子在家獨守空房;有的丟掉了做父母的責任,因為孩子有毛病就棄之于大街;還有的只生不養,讓孩子早早輟學……這種人屬于極端個人主義者,信奉的是“只要一個人吃飽,哪管一家子餓”的哲學……
為家庭,也就是一切為了家庭利益。有的追求光宗耀祖,有的追求小康生活,有的追求夫妻恩愛,有的追求后繼有人,有的追求豪宅美車,有的追求金錢無數……應該說這些追求都是合理的,這種境界的人為數眾多,大有人在。這些人往往對家庭的責任感很強,對父母來說是好兒女,對妻子來說是男人,對丈夫來說是好妻子,對孩子來說是好父母(有的則是好祖父母)。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這種人都是“好人”。
但是,社會的復雜性已遠遠不能簡單地劃分為“好人”和“壞人”了。“好人”和“壞人”具有很大的相對性。無論為了家庭的哪種利益,為了家庭的哪種追求,只要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只要遵紀守法,追求越高,得到越多,
就越光榮。如果為了家庭而鋌而走險、違法亂紀,對家庭來說是犧牲自己,是“無私奉獻”,而對社會來說則是成為名副其實的“壞人”。對一個個大貪官的曝光,都會引起人們的議論: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來說,有十幾萬、幾十萬就夠一生用的了,為什么還要貪幾百萬、上千萬?有的貪官說出了心理話:自己的錢是一輩子、兩輩子也花不完,之所以要弄那么多,是為了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矣,因此貪污受賄也就無極限了,直到鋃鐺入獄為止。
為社會,就是那種為了他人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那種有正義感、講正氣的人,那種有社會責任感、并能夠付諸行動的人都是。這種人既有偉人,也有普通人,同樣也大有人在。偉人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周總理,有為了反對列強而不顧個人得失的林則徐,有為科學而獻身的布魯諾……普通人有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好公仆,有面對壞人的威脅毫不退縮的反腐勇士姜瑞峰,有抗洪前線上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建成,有面對歹徒的尖刀而奮不顧身的徐洪剛,有無數為了正義、法紀和社會責任而犧牲個人利益、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第一種人為數不多,也容易從人群中識別出來,往往是遭人唾棄的對象;第二種人屬于蕓蕓眾生,里面既有閃光的金子,也有的淪為社會蛀蟲。第三種人才是社會的脊梁,是他們的精神和行動支撐著社會大廈,推動著歷史車輪。對這些人,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人民永遠記住他”。當然,人生的3種境界不是能絕對分開的,在一個人身上往往是兼而有之。因此,對于一個人而言,要拋棄第一種,超越第二種,追求第三種,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
人生如登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人生有若干個階段,哲人們有各自的劃分辦法。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階段、道德階段和宗教階段。而德國哲學家尼采則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即:合群時期、沙漠時期和創造時期。合群時期,自我尚未蘇醒,個體隱沒在群體之中;沙漠時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在寂寞中思索;創造時期,通過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而趨于永恒之境。從兩位西哲的邃思聯想開去,在中國古代的禪宗、詩學、美學諸領域,也有好些關于人生三境的妙論。
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第二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第三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表明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的“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后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學詩的三境:“
其實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就詩人的主體而言,心靈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處于童貞狀態;當認識到規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縛和捆綁之中;最后擺脫一切外在的桎梏,獲得了主體與客體的契合,也獲得了真正的、純粹的自由。這時,方能“行住坐臥、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嚴羽之后,詩人潘德興又云:“詩有三境,學詩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煉,終尚自然,詩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說詩,其實何嘗不是在說人生呢?返樸歸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終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的,是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王氏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與齊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國維的論述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它包蘊了一種純粹的生命體驗,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設定了生命氣息充盈的坐標,引導人達到一種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這樣的一種人生境界讓我們仰望,我們何必懼怕腳下的淤泥呢?
------------------------------
自古以來,人們把求學成才的經歷劃分為三個過程,來激勵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推清代王國維引用三句古詞來形容成大學問人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歸納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為求學與立志之境,此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為“行”之境界,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堅忍不拔。第三境界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后來,有人效仿“三境界”劃分法,又歸納整理出許多“三境界”來,列舉如下:有人研究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發現了學習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樂之”。
還有的把讀書三境界歸納成:為知、為己、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滿禪機語言來說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還有文人總結讀書三境界如《桃花源記》中所寫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也有把三境界引為企業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負”;第三境界是“大手筆”。
今人讀毛主席詩詞,集之為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此行何處,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第二境界是“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掩卷思之,林林總總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訴人們:第一要立志,要確立人生目標;第二要為實現目標而鍥而不舍的奮斗;第三是工夫不負有心人,最后一定會成功。
-----------------------------------
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人生三境界,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還有人用三首詩來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禪理:境界之一,覺而未悟,棄世絕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虛入明,如(唐·王維)〈鹿柴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圓融,已臻化境,如(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凡此種種,值得推崇的還是王國維所說的,“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也許在實現生活中,理想、事業、愛情或是別的什么奮斗目標,正當你苦苦追尋它時,卻茫茫然失去了,你,應該何去何從呢?是憑欄張望,怨天尤人呢,還是面對隨風而逝的黃葉長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呢?
也許在實現生活中,如果精挑細選,左思右想終于選定一個志向,一個愛人或一個別的什么目標,你會怎樣呢?是不是要全力以赴將之變為現實呢?而當你為之付出,當你執蓍追求得幾乎堅持不住時,你又會如何?是不是會預計一下堅持與退縮的后果,然后熱血沸騰、勒緊褲帶對天長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也許正是這樣,你為所奮斗的目標不斷的付出,例如為找到心愛的姑娘的住址悄悄的打聽,暗暗地盯梢都一直一無所獲;為考上向往已久的大學不住地埋頭苦學卻屢屢摸底測試分數都不夠;為當上心儀已久的職務上下走動卻不見動靜……然而正要放棄努力感嘆不行了,沒希望時卻聽到“她”在家門口殷情地邀你進去作客;竟收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竟被朋友擁到桌前干杯慶祝“競選”成功……啊,“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呀!
許多時候人生就是這樣,有迷惘、執蓍,也有豁然開朗。無論理想、事業、愛情或別的奮斗目標,盡管每人的形式不盡相同,但都不斷的經歷著,反復著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獨上高樓,不管你衣帶漸寬,不管你驀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奮斗就會有開始,就有可能收獲。我們不能企盼每次為之衣帶漸寬的伊都值得你終不悔,不能企盼每次驀然回首那人都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但只要敢獨上高樓,只要肯衣帶漸寬,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業,你的愛情,你的奮斗目標總會有實現的一天。
朋友,你能將主觀感情外射于客觀事物嗎,你能將自己的執蓍和至誠,構筑成一個嚴肅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嗎,你能凝結和升華人生的精神境界嗎?
人生三境界遠不止這幾行字,這幾句話,只有用心去悟,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諦。
讓我們認真來解悟人生三境界吧!
----------------------------------------------
股市人生:炒股的三種境界
股市如人生,炒股即做人,貪婪、恐懼、多疑、浮躁,人性的弱點都在股市中暴露無遺。可以說,炒股的過程就是鍛煉人性的過程。當你的性格變得勇敢、冷靜、專注、不悔時,你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分別用古人的三句詩詞來形容,我看放在股市也挺合適。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初入股市的股民新鮮好奇,謙虛好學,大部分希望通過自己的小聰明,使自己的資金保值增值。開始因為什么也不懂,所以小心翼翼,偶爾賺幾個小錢,也賺得糊里糊涂,于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搞明白這股市漲落的規律,做第二個巴菲特、楊百萬!
第二境界: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終于看懂了K線圖,明白了成交量,知道了波浪理論,但好運氣卻不再光顧。每日盯著電腦屏幕數波浪,查找各種技術指標,追漲殺跌,博取差價。有時也能刀口舔血賺一把,更多的是亡命奔逃,傷痕累累。有的人天天打聽小道消息、市場傳聞,聽著名股評家推薦所謂黑馬,可是買了就套,賣了就漲,著急又上火,資金漸少事小,連人也瘦了三圈。
第三境界: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你發現一只基本面不錯的股票,盤子不大,股價卻尚在低位,但不是當前熱點也沒有人推薦。“古來圣賢皆寂寞”,像海虹、億安這類大牛股,在燈火闌珊處徘徊時,又有誰去尋她千百度呢?達到這第三境界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他們做股票從容不迫,進退自如,連最陰險的莊家也無計可施。俗語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明白了自己處于哪一個層次,就應該不斷學習,更新理念,超越自我,鍛煉自己的信心、耐心、平常心。相信總有一天,你會乘上自己心愛的大黑馬,向著夢中的阿里巴巴山洞疾馳而去!
補充:這一段日子,常常喜歡翻看《古代文學史》,讀到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竟被其輯錄的北宋詞人晏殊、柳永和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句所吸引。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于是重讀這三詞并深切領會了一下求學三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戀花》。原詞為:“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第二境界”兩句原出柳永(約985――約1053)
《鳳棲梧》其二“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修(1007――1072)也曾在《蝶戀花》中化用此句“衣帶漸寬都不悔,況伊消得人憔悴。”而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著研究一個問題的答案,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棄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鉆研,正在難以解脫之際,突然找到了答案時的心情。
這三句在原詞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前者并沒有預見到經王國維輯錄到一起,并賦予“求學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這三句詞得到升華,連原詞也是煥然一新了。細細品味,真的為這三境地而折服而感動。前兩種境界是第三境界的基礎與前提,而后者又為處在前兩種境界中的人帶來希望與信心。“獨上高樓”登高遠望“天涯路”,幻想著“燈火闌珊處”的美景,必然會增添即使是“為伊憔悴”
縱然是“衣帶漸寬”也是永不放棄的信心。學無止境,每當尋到“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除了那種成功后的愉悅感覺之外,更會發現自己實際上是又登上了一層“高樓”,而此時又會發現更新的更美好的境界――“無涯之學海”、“路漫漫其修遠兮”,并將一如既往地“眾里尋它千百度”。
年少時曾語出輕狂“讀遍天下書”,如今而立之年的我常常慶幸自己能堅持讀書,但品味“三境界”之后,總覺慚愧,原只是僅僅想一生讀書求學,竟無他所求,而此三境界不也為做人做事之三境界嗎?汗顏之余的我竟真覺得又到了一個“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