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三組金銀幣近階段價格大幅走低引起了市場人士和投資者的極大關注,也出現了一定的恐慌心理。事實上,任何行情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恐慌心理的出現從而導致對投資決策和認識的偏差。那么,我們究竟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奧運金銀幣呢?
首先,“跌跌不休”只是恐慌心理的一種表現。
一些投資者認為,類似奧運三組金銀幣這樣短期內價格跌幅達到20%左右的情況,的確容易讓部分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而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投資者會仍認為這種大跌會破壞該品種的運行形態,并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出現“跌跌不休”的現象。不可否認,在投資市場中的確存在著這樣的現象,無論股市也好,郵幣卡市場也罷,都能見到這樣的情形,但用通俗的話來說,被這些投資者所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一點則是,金銀幣是有“鐵底”的。金銀幣的“鐵底”是什么?很簡單,就是貴金屬的市場基準價格,無論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都有可供參考的標準,此外,金銀幣鑄造工藝復雜,其價格中還理應包含有必要的生產成本,所以,判斷金銀幣價格有多少下跌的空間完全可以對照其總成本來衡量,這就是“鐵底”。而且對于金銀幣,中國金幣總公司有專門的零售指導價,這一價格體系經過市場的檢驗,已被認為是評判金銀幣基本價值和價格的又一重要標桿。以這兩個尺度來看如今的奧運三組金銀幣乃至已發行的奧運系列金銀幣,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發現,在經過這一輪大跌之后,奧運系列金銀幣離“鐵底”是越來越近,而離零售指導價則更是一步之遙,在這樣的情況下,擔心“跌跌不休”恐怕多少有些杞人憂天的意思。
其次,發行量多寡必須有客觀的參照標尺。
引起許多投資者恐慌的恐怕還在于奧運三組金銀幣的發行量問題,的確,16萬的銀幣發行量的確創下了近年來銀幣發行量之最,但是,發行量究竟多了嗎?筆者以為,解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綜合參考客觀的標尺:標尺之一,現在的幣市投資者,多少有些“談量色變”的意思,只要發行量大于常規,就一概認為是利空因素,事實上,這種心態的出現更多地反映了投資者的主觀看法,而恰恰缺乏必要的客觀參照標尺。標尺就是需求量,只要需求量能夠與發行量匹配,那么這樣的供應狀況就不能視作是供過于求;標尺之二,就是要考慮到奧運會的特殊因素,這是一個世界范圍內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其紀念意義遠超常規,因此金銀幣的發行量必須考慮這個因素,以各舉辦國所發行的奧運會金銀幣為參照,最近的一屆雅典奧運會同樣發行了總計16萬枚金幣和80余萬枚銀幣,如果以我們一些投資者的眼光看,這樣的發行量肯定是過了,可事實上,這大量的金銀幣恰恰在世界各地暢銷,四年之后,市場價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有了這兩個客觀參照標志,再來對照北京奧運會金銀幣的發行量情況,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這樣的發行量水平或許很難符合一些投資者理想的愿望,但至少屬于正常的發行量范疇之內,其依然具有相當的投資價值基礎。在看發行量的時候,投資者理應撇開那種自我認為的意識,這樣才能客觀評價奧運系列金銀幣的投資價值與機會。
最后,觀望心態過于濃重有時會誤事。
面對著急跌,許多投資者抱以了觀望心態,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畢竟規避風險的心理在投資市場中是需要保持的。不過,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個度,規避風險同樣如此,不注意規避風險,必然帶來嚴重的后果,但所謂過猶不及,觀望心態過于濃重有時同樣會影響到投資的成效,而把握準確的度就顯得特別重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在經過這一輪的急跌之后,奧運系列金銀幣特別是奧運三組金銀幣的價格比面市以來的最高價格跌去了兩成左右,已接近零售指導價,幾乎已經封死了繼續下跌的空間。而奧運特殊的熱點效應又為這些金銀幣今后的表現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隨著奧運會開幕的日益臨近,熱效應的不斷膨脹,作為紀念奧運會的直接載體,奧運系列金銀幣依然是收藏市場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可預期的需求是相當可觀的,在這種背景下,仍然抱以觀望心態顯然就不是最佳的選擇。舉例而言,收藏者什么時候買奧運金銀幣最合適?當然是價格便宜時好,那么,在跌去近兩成之后,奧運系列金銀幣首先對有意向購買的人士而言就極具吸引力,需求的上升勢必帶動價格的上揚,為投資獲益創造了條件和空間,此時的繼續觀望心態無疑是貽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