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歷代古錢中,合背錢不但制式奇特,且數量稀少,因此,頗為泉界看重。無論是哪一朝代的任何一枚品相不錯的合背錢,其市場價格動輒數以百元計。據說有一位集幣者,專門收藏歷代合背錢,但幾年過去卻所獲無多。有造假者知其所好,便將幾枚不同年號的古幣背面磨薄后粘結在一起,成為“合背錢”再施以古銹。這位集幣者高價買下后,認為幾年辛勞終成正果,于是邀泉友欣賞,經高手鑒別后方才發現了馬腳。這位集幣者不禁連呼上當,很是喪氣了一陣子。這個故事說明,合背錢作為一個珍稀幣種,絕不是唾手可得之物;而藏家們所以對它苦苦尋覓,又是由于它在泉界的非凡魅力使然。
說到合背錢,目前似無專著問世,零散文章也不多。鑒此,筆者冒昧撰文對已被發現的歷代封建王朝所鑄的合背錢(銅元不在此列)的狀況作一大致的歸納和分析:
首先,合背錢為數不多,屬于珍稀幣種。截至目前,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鑄幣中都有合背錢。以比較權威的由孫仲匯等編輯的《簡明錢幣辭典》為例,共登出合背錢拓圖38例,這在書中的3750余枚古幣中所占的比例不過1%左右。其中涉及到的錢文有32種,即:“安陽” “五銖”“大泉五十”“貨泉”“布泉”“開元通寶”“常平五銖” “永通萬國”“乾元重寶”“太平通寶”“咸平元寶”“祥符元寶”“景祐元寶”“元祐通寶” “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大觀通寶與崇寧通寶”“宣和通寶”“大定通寶” “泰和重寶”“嘉靖通寶”“隆慶通寶”“萬歷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崇禎通寶與天啟通寶”“永歷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光緒通寶”等。以上32種錢文雖涉及到春秋戰國、漢、五代、唐、北宋、金、明、清等幾個朝代和時期,但與各朝代中鑄過錢的年號的總數相比,這個數字則是很小的。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新品合背錢的公之于世,合背錢家族也在不斷擴大。如張志中編著的《古錢辭典))中就有不同于上述的新品合背錢15種,它們是:“孝建四銖”“常平五銖”“五行大布”“周元通寶”“至道元寶”“元祐通寶與天圣元寶”“正隆元寶”“至元通寶”“泰昌通寶與萬歷通寶”(見圖)“天啟通寶與萬歷通寶”“天啟通寶與泰昌通寶”“康熙通寶”“順治通寶”“祺祥通寶”“同治通寶”等。
此外,華光普編著的《中國古錢目錄》中有“道光通寶”合背錢;在袁銀龍編著的中國古幣《收藏鑒賞3400例》中有“景德元寶”合背錢,在趙立仁主編的《中國古錢幣圖目補遺》中有“崇寧重寶”合背錢等。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年號或寶文書體特殊的合背錢,由于筆者涉獵資料有限不得而知。
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太和 朱福民